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1 . 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概括出1900年~2000年世界变化趋势,并加以阐释。(要求:趋势正确,观点明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7日内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3 . 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B.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7日内更新 | 2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5 . 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A.经济规律B.理想社会C.社会正义D.阶级斗争
7日内更新 | 2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
6 . 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
(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____。(单选)(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_________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_________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_________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____。(单选)(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书省D.广州十三行

(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____。(双选)(       
A.外部需求B.军事扩张C.技术传播D.工艺精湛

(二)瓷器影响世界
(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____。(单选)
A.工厂制度的确定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D.殖民活动的兴起

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釉上彩中国乐师像(18世纪)

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影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6)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其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多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____。(双选)(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7日内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真题(网络回忆版)
7 . [物质与文明]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含义

事例

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

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

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
8 . 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一)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史事结果

(1)城市自治A.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2)文艺复兴B.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宗教改革C.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王权强化
(4)商业革命D.奠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5)启蒙运动E.出现独立民族教会并助力资本主义成长
(6)资产阶级革命F.引发欧洲商业格局的重大变化

(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2)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或为“有地产的穷人”。“有地产的穷人”意指________。(双选)(       
A.农民失去地产B.土地贵族贫困
C.穷人获得土地D.教会财富贬值
(3)财富向新兴阶层转移,促成了与传统不同的财富观念。概括下列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待财富的。

材料一:圣·伯尔拿曾说:“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的文化范畴》

材料二:波焦·布拉乔列尼说:“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

——王挺之等《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都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________。(双选)(       
A.贸易中心的转移B.货币、信贷的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
(5)西欧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有________。(双选)(       
A.理念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政治上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D.经济上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6)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____。(单选)(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
2024-06-12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真题(网络回忆版)
9 .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2024-01-24更新 | 1125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2023-12-20更新 | 2801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