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休闲生活视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古希腊每年有50多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政府要求一个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的好公民,不必人人都是至善的人,公民个人的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当人的自然人性与社会秩序发生冲突时,人们应依据自然法而行动。在国家层面,为全体公民提供享受休闲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城邦(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判断一个城邦政治是否修明的重要指标。在个人层面上,对休闲生活的选择是公民个人的自由,享受休闲生活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玉芝《中西方古代社会休闲观念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厂中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使工人定时休闲的时间有所增加。在1850年以前很多产业工人就开始享受星期六半日假。1859年据工厂视察员报道,工厂法的实行,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使日常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休闲的方式和内容。是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人的收入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正是由于收入的增加,才使商业化休闲活动和新式休闲消费品得以稳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一时期的铁路不仅能够通往工厂或办公室,还能通往海滨和乡村,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摘编自马婕好《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生活》

材料三   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不仅给人们观念带来根本的转变,而且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它使个体的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在日益发展的横向文化交流、融合中,将越来越形成高度文明、进步、新颖、科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生活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摘编自刘海春《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本质、样态及未来走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对休闲生活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休闲生活转型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影响并概括推动民众休闲生活发展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有轨电车行业在20世纪20-30年代走向衰落,主要的替代车辆为无轨电车,人们对公共汽车的认可度并不高,1937年,只有62辆柴油巴士在美国售出和运营,这对于公共汽车的主要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来说不是个好消息。1936-1940年间,通用公司联合美孚石油公司、凡士通轮胎公司等公司共同给全国城市干线公司注资,使其成为它们的控股公司和幌子公司,对亏损的电车公司进行收购和兼并,再用公共汽车替换无轨电车。于是,全国城市干线这样一个控股公司就成了通用公司等利益集团兼并电车公司和销售柴油巴士的工具。

——摘编自宋晨《试论二战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衰》

材料二   1951年成立的“首都汽车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也是唯一的一家国营出租汽车公司。在“放权”“让利”政策的支持下,1979年9月,组建了“北京市汽车旅游汽车公司”。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北京市确定了“符合条件就批,将企业推向市场,优胜劣汰”的发展方针。1995年租车行业共有经营者2229户,其中国营518户,集体966户,合资3户,股份制2户,有限责任公司7户,个体733户,拥有出租汽车62965辆,年客运量5.96亿人次,行业有职工82万人。长期困扰北京的“租车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摘编自刘牧著《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期困扰北京的“租车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
2022-10-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世纪,东西方贸易流向由从东向西转变为由西向东,贸易构成渐显近代性特征:由西向东是制成品,由东向西是原材料,且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这种转变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C.东方国家经济衰退D.西方发生了产业巨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871年,英国的农业、林业、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由34%下降到15%,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由28%增加到42%并上升为主导产业。17001709年,英国铁和钢的进出口分别是16千吨和1.6千吨,18501859年,上述数据分别为44千吨和1225千吨。1765年,英国的纺织总量是价值50万磅的棉花,全部是手纺,1784年,这一总量跃升到1200万磅,全部是机纺,到1830年,棉布料占到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而这竟是出自一个看不到棉花种植地的国家。

——摘编自南岭《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逻辑》

材料二   201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为7.2%、40.7%、52.2%,第一、二、三产业的对比关系大体是145,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三二一,经济发展已经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增长。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已经步入后期阶段,而且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2019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继续延续了三二一的增长态势。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以农轻重同步发展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活力。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全能型”转向“效能型”;科技管理.方式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英国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撰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A.立足于帝国主义时代B.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D.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并一直困扰着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社会。一战后列强之间围绕殖民体系的存废与调整问题、如何处理挑战现存秩序的战败国处置问题,以及全球性经济与安全机制构建问题展开了持续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新旧理念、势力的多边博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种种缺失与新旧理念、势力的多边博弈最终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最终从根本上突破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从实力地位对比上完成了历史的新旧交替,而且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摘编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43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2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对德战争的失利,被围困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和小资产阶级的破产……这一切和其他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推动了巴黎居民举行3月18日的革命”;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材料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爆发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C.缺少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D.代表了当时时代发展潮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木材短缺在17世纪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多层次广泛市场网络及市场需求下,纺织品的需求最为抢眼,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围绕纺织工具、纺织动力的技术革新。在使用过程中,相比木材,煤炭能量密度更高,运输和使用更为便捷,除了取暖更适合工业场合应用,能源使用成本更低,让机器替代劳动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性。1688年的光荣革命加强了对产权的保护,使得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下降,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被煤气灯点亮的夜间街道使英国人的夜生活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拥有丰富煤炭资源而具备能源优势的英国不仅壮大了其经济实力、催生了科技革命,还直接转化成了军事优势和地缘政治优势,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摘编自孙李平《从英国工业革命中探寻金融推动能源变革的规律》

材料二   2012年以来,中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规模最大、安全可靠、全球领先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智慧能源、储能、区块链、综合能源服务等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初步建立电力、油气网络环节科学定价制度。协同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修订实施《节约能源法》,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保障水平。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庞博《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能源变革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理念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能源变革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年—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l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49年我国的煤炭、电力产量仅为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半左右。当时能源工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现有煤矿、电厂的正常生产。194910月,中央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下设技术局、计划经济局、地质矿藏勘测部、原料技术供应总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燃料工业的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规划、对能源工业的企业和机关进行检查和审查等。能源产品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物资,纳入了国家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中。194911月至19505月,燃料工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电力、石油等三个专项会议,制定煤炭、电力和石油的生产计划与工作方针。经过三年的恢复,原有的残旧煤矿、电厂等能源工业设备得到修复,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建国前的最高历史水平,生产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系统的能源工业体系开始形成,能源工业的布局全面展开。

——摘编自谢治国《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对新中国能源政策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发展能源工业的措施及其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能源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02-13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3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农村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且出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化的趋向。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七府一州,人均田地不足1.5亩,即使江南耕地全种粮食,也不够满足本地区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闲季节时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动力闲置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家庭自然而然的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随着江南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由于棉布出口量大,乾隆时,还有人主张禁止棉布出口,以为“止计松江、苏州、常州三郡,出洋之棉布流转内地,可多被数百千百万穷民”。清代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但并未改变封建制度的剥削与束缚。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成功的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还击败了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来源地,以本国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家,英国却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和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似因素,并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性质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