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涉足亚洲香料贸易,开始“讨论到东印度航行的事宜”。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到亚洲的航行与到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地区的航行相比,对商船的要求更高。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

—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I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竞争中,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末它却轰然垮掉。据统计,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94.7%。早在1620 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随着英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1780 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

——摘编自郑海洋《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并分析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4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19世纪英国男子争取普选权的民主化过程中第一波妇女运动勃然兴起,但随着宪章运动的失败,妇女参政问题在议会中逐渐沉寂下来。1865年以后,妇女参政问题才再度复兴,一些对妇女参政事业抱有同情心的知识界人士也回到议会。1866年,自由党政府给妇女提供了政治实践的机会,也涌现一批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并创立协会,还向议会提交了大量的请愿书。1867年的议会改革法案通过之后,妇女参政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各地妇女参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渠道给议会施加压力。19世纪80年代,第三次议会改革期间议会里的支持力量在增强,但女性依旧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国失业工人的增多,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走到前台,掀起更大规模的运动。

——摘编自王纠《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中的妇女争取权利运动》

材料二   民国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不仅是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礼教的批判,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启蒙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东北女性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涌现出了一批英雄的群体,并且许多妇女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妇女组织,参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然而东北长期受军阀统治,且较为封闭落后,对于女子参政活动,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其的批判之声。东北三省女子参政活动的人数不多,在参政问题上依旧呈现出保守性的一面,尽管其中不乏大声疾呼者,但“有的还是默默无言,有的仍旧安分守己”。民国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也是不能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的,特别是生存在农村的广大妇女并未得到该有的发动和依靠。

——摘编自刘秀平《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研究(1912~193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女性争取权利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30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性参政给你的启示。
2024-03-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至正四明续志》记载的海道进口货物来看,除了满足元朝统治集团奢欲的海外珍奇,大多是国内缺乏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货物,符合“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的互通规律。爪哇商人将元朝的养蚕、缫丝、织锦方法带回爪哇。真腊人“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馓、温州之漆盘、泉处之青甆器,及……麻布、黄草布……”,真腊的国主穿用“以销金缣帛为之,皆舶商所馈”,官员出行按仪制乘轿张伞,所用伞盖“皆用中国红绢为之”。

——摘编自金峥杰,邓可卉《“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元朝纺织品海道互市》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提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

英国棉纺织品占领了先前由印度纺纱工和织工控制的多层面的出口市场。起初,棉产品制造商聚焦于世界上臣服于战争资本主义的地区。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即工业革命的全盛期里,超过三分之二的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销往这些地区。实际上,这些出口商品是经过大西洋经济渠道流通出去的,英国花了两百来年和无数财富来建造这些渠道。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推行纺织品海道互市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棉纺织业逐渐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背景。
2024-01-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其经验教训,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同时,他们密切地注视着世界各地的革命斗争,并以巨大的热情教育工人运动的领袖。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电话、电报的发明和应用,大大缩短了各国的距离,为国际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1857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产阶级采取种种措施,把危机的重担转嫁到工人身上.这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年代,资产阶级一方面从国外运进廉价劳动力以破坏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联合一切反动势力镇压国内外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这进一步增强了各国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共同愿望。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它的成立在世界上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
2023-06-18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美国工人讨伐资本主义的浪潮中,谴责工资劳动制度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工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工人,谴责工资劳动损害妇女“母性”的同时,也摧毁了妇女的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然而,当受害人变成男性工人自己时,他们不是从道德角度,而是从劳动成果被剥夺、经济独立丧失的角度指控该制度。总之,男工习惯于从家庭领域而非生产领域评判女工,并没有认识到女工和自己一样,也是劳动成果受剥削者和工人阶级的一员。

——蔡萌《19世纪初美国工人阶级的性别矛盾》

材料二   1844年,美国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劳工刊物《工人倡导者报》(Workingman'sAdvocate)刊登一篇女工"访谈"。W小姐在工厂工作17年,积蓄不少。有人问她:“工厂是否让妇女丧失做家务的能力?”她回答说:“我对家务一无所知,甚至不懂如何照顾病人。”B小姐是一名熟练织布工,20岁不到就在工厂做工。在被问到工厂生活如何时,她说:“越来越差。绝大多数监工口中满是污言秽语,让我非常害怕。……我们每时每刻都害怕遭到虐待。"

A小姐在工厂工作多年,在被问到工厂生活是否会让妇女忽略家庭责任时,她沉思片刻后回答说:“还能怎样呢?我们除不断加快速度外,没有时间做任何事。”

有人问一位女工的母亲:“工厂生活是否让妇女无法适应家庭生活?”她回答说:“是的,很多女工根本不知家庭生活为何物。”

——蔡萌《19世纪初美国工人阶级的性别矛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美国男工产生双重标准的背景。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篇“访谈”的史料价值。
7 . 回顾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愿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时代的愿景”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新兴国家的愿景”

埃及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以英帝国主义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1957年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指出:“在我们致力于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为实现经济独立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而经济独立又使政治独立完全。”7月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接着把外国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代理处都收归国有。此前纳赛尔还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发言中强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别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编自马云《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弗洛拉的“愿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愿景”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赛尔的“愿景”及其为实现愿景所采取的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 11 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 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

――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

材料二 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 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奥斯曼帝国和清帝国的衰落,若干西欧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强烈的民族感情使它们动员起整个国家进行海外扩张。工业化以最高效的工具和最致命的武器将它们在世界各地武装起来。三个世纪以来,在亚、非、美、澳诸洲的海上贸易经验使它们对世界各地的地理和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凭借这些优势,西欧征服了敌国军队,取代了当地的统治者,在世界建立了霸权。在 19 世纪末,美国和日本也作为新的帝国霸权加入了欧洲国家的行列。

——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880 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第一(较小的)世界,虽然其内部的差异悬殊,却因历史的关系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支柱;而(大得多的)第二世界,除了其与第一世界的关系……几乎不存在任何可促成其走向一致的因素。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和争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回答,推动“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0 . 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病”。全国13%的人居于臭气熏天的狭小的地下室或角楼中,通风条件极差并容易形成传染病,30年代两次爆发大规模霍乱并致死近2万余人。社会犯罪率不断提升,1805-1848年间因抢劫或盗窃被审判的人数从4605人增加到27816人。大量妇女甚至儿童因生活所迫离开家门和学校走进工厂或其他场所挣钱糊口。由此产生大量的文盲,降低国民文化素质,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事件进一步增加。人们开始对旧有的法律和制度的权威产生质疑,呼吁社会关注贫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

材料二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案,确立院外济贫原则,广建济贫院,建立中央济贫机构,改善济贫管理,颁布《公共卫生法》,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开始各种社会救助的行动。如社会福音运动,慈善救助之家运动,工人协会运动,贫民窟慈善住房运动等。英国社会救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以上摘编自韩德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病”出现的背景,并概述“社会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