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PEP”表达“P”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

在我们作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前工业时代政府行政的特点,并指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政府能力的增强创造了哪些条件。

(2)材料二中作者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试用所学的英国史相关内容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说明。

2 .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
3 . 奴隶,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任意驱使,后引申为受制于某种事物或者行为,丧失了独立自主,自由支配能力的人。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非洲奴隶贸易统计数据柱状图(1501---1875年)

(1)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洲奴隶贸易统计数据柱状图”进行分析。
(要求:阶段划分合理,状态描述准确,阐释全面客观)
机械性的工作越来越使人在精神上遭受痛苦,它把男人们和女人们变成了传送带和装配线上“被科学地管理”着的机器上的齿轮。现在产业工人的经济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却被雇来干类似划桨奴隶那样的工作。新兴的劳工运动者们认为应该制定一条国际性的法律。这项国际性口号的确自1890年起造成一年一度的五一节的示威。
——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时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产业工人奴隶般劳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的方式是怎样认识的?导致当时产生这种认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无产阶级夺权的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3)材料四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历史事件是什么?

5 . 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三: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 “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国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国的金融之道》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8 .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做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1866年,英国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弄来的咖啡。
——[美]帕尔默
(1)指出材料一对工业化的态度,并根据材料一分析理由。
(2)指出材料二对工业化的态度,并根据材料二分析理由。
(3)指出材料三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评价的?并作简要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者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二        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80175550543010320
181110750625013110
18217600930012200
183179501171013340
184179901555019690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三        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产 业1938年1948年1984年
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94.95.3112.35.6341.69
第二产业871.649.1973.948.9721.533.2
第三产业909.845.6904.845.5141565.2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          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唤出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盒子。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弊病也在产生和蔓延。资本主义带给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不是自由和财富,而是野蛮的掠夺和剥削。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这种种构想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按照这些构想进行的社会实验也都归于失败。

正是在寻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正确途径的探索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阶级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为人类社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一经产生,就很快成为无产阶级战斗的旗帜。建立一个美好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和实践美好理想的历史,封建主义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都把这种理想和追求推向了前进。但是,直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指真正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现实道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既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固有矛盾和弊病的科学理论,也是探索实现人类美好未来的思想结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讲,不是个人的天才预想,更不是马克思在大不列颠图书馆进行纯粹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社会演进的客观必然性的反映。

——许志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为什么材料中说“直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指真正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现实道路”?
(2)材料中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讲,不是个人的天才预想,更不是马克思在大不列颠图书馆进行纯粹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社会演进的客观必然性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