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89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现代技术发达的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工业革命。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道路。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赵林如:《中国市场经济学大辞典》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就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它引领人们逐渐走上机器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工业革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它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它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它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它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

——安国平,顾莹华:《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把双刃剑”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