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 . 如表所示为19世纪英国传记作家笔下的工匠精神描绘。据此可知,当时传记作家(     
要素内容传记的模式
思想基础个人主义杰出工匠的个人传记
价值取向创新对发明家型工匠的重视
工作方法实践、实验叙述工匠通过反复探索完成发明
工作态度勤奋、毅力讲述工匠克服困难完成发明的故事
A.客观记录了英国社会发展状况B.深受工业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C.致力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D.同情工人阶级的不公正境遇
3 . 纵观近代不同时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以原始积累为目的,方式表现为血腥野蛮;19世纪早中期以拓宽市场为目的,方式为炮舰加商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输出为目的,以瓜分世界为方式。形成不同时期扩张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B.不同时期经济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和手段D.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影响
4 . 如表反映了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的情况。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总出口
(百万英镑)
名义GDP(百万英镑仅计英格兰)工业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
17808.7116.625
180128.4230.940
183138.9372.449
185167.3505.569
A.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B.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存世界众多体育赛事大多诞生于20世纪前后,而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间,更是体育赛事产生的高潮。例如:1896年,在雅典召开了现代奥运会、1965年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举行首届非洲运动会、国际学生运动会于1924年首次举办、1967年创办的阿尔卑斯山滑雪世界杯等。从文艺复兴后期开始,教育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和遗传学家、宗教改革家等大量出色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还推动了体育分科研究的发展。宗教改革后产生的基督教青年会成为国际舞台,上体育传播的重要力量。在体育装备、器材方面,1920年奥运会首次使用了400米跑道;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使用了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仪也第一次非正式在奥运会上使用。从举办者角度看,英国、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帝国主义国家急需一种形式维护其殖民统治,以英联邦运动会为代表的这类运动会应运而生。而美国、日本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意图通过举办各类国际赛事彰显其实力,扩大影响。新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也渴望参与国际体育赛事。然而这些数以千计的赛事如今或繁荣发展并被世界所接受,或平淡无奇而难以维继,有的甚至早已消亡。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谓是复杂的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值得深思。

——摘编自苏雄《近代国际体育赛事的形成与发展管窥》.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国际体育赛事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国际体育赛事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2021-11-09更新 | 1033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