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很多城市都已建有公立公园,这些公园的兴建主体多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慈善家们。而在1870年以后,公立公园的兴建主体则变为地方资产阶级代表的议会。这说明(     
A.英国公共休闲始于工业革命时期B.政府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C.工业化推动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D.工业革命影响了体育方式
2024-02-08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图1、图2分别是不同年份日本陆海军军工厂职工数、机械马力数对比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日本(       

A.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B.实施对外侵略扩张战略
C.实现了陆海军均衡发展D.官僚寡头掌握实际权力
2024-01-22更新 | 49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7月英商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开始部分通车,公开营业到1911年清政府覆灭之时的36年中,清政府共计修建铁路9100公里。在这些铁路的地理分布中,东三省几乎占了全国铁路里程的30%,几条干支线的完成,初步构成了整个东北地区的铁路骨架。清末东三省地区铁路修筑较多,主要是东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晚清政府也积极改变政策,兴修铁路。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奉、京汉、津浦、京张四条千线以及与这些干线相连的正太、汴洛、胶济、道清四条支线初步构成了一个华北铁路网。整个长江以南地区修筑的铁路里程都较少,在华东地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修建的淞沪、沪宁、沪杭甬几条铁路。清代的铁路建设,亦为民国的铁路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其铁路的特点影响着今后的铁路建设。

摘编自朱树森《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

材料二   1840年时,德法两国的铁路里程相差无几,且法国略长。到1850年,德国的铁路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大约是法国的两倍。10年之后,德国的铁路长度却达到法国的两倍以上。德国的铁路建设相对于英法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早期就有铁路修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提出。各邦国出于经济利益和军事安全上的考虑都极力修建铁路,尤其是德国的河流大多呈南北走向,但是德国天然缺乏纵观东西交通要道,人工修建铁路可以克服这一天然的缺陷。除了民间募集资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铁路是由国家建立,并由政府运营的。铁路的发展使得与铁路建设紧密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增,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煤炭行业的发展。在德国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铁路建设直接催生了德国股份制企业和新型金融业。

摘编自宋彩红《近代德国铁路建设及其与经济,政治互动研究(183519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所修建铁路的地理分布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德国铁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024-01-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福建厦门·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7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座城市的人口为582.6万,1851年达2087.9万。1701年,北部和西北部在总人口中占43.5%,伦敦和南部占56.5%,1831年,北都和西北部49.9%,伦敦和南部50.1%。就人口的流向看,1696.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时,全国从事农业人数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642年英国成年男子的识字率仅为三分之一、到了1840年时,达到了三分之二、妇女的识字率也达到50%。同时,国家开始干预和兴办教育,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很多实用学科进入大学课堂,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晚期英国国民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3)列举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发明,并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2024-01-10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17世纪,英国开始把穷人分为“自愿贫穷者”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两大类,并认为前者是“危险的”,应予以打击,后者是“值得同情的”,应予救助。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在英国,贫穷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问题,许多中产阶级甚至认为贫穷是上帝对懒汉的惩罚。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A.导致了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B.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
C.根源于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D.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工业革命不仅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而且还造就了依附于这一阶级的特殊集团,即包括律师、医生、公职官员、记者、作家、教授以及工程师等等。他们既不同于坐取地租的地主,也不同于攫取利润的工业家,他们不直接受市场影响,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独立性。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B.推动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动
C.导致了传统贵族阶层的衰落D.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2023-11-04更新 | 269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世纪,西欧城市实行宵禁制度,行规也禁止工匠在夜间生产。至18世纪末,工厂劳动突破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限,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出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夜间生产制度化。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推动社会变迁B.阶级剥削的渐趋加重
C.行会生产管理的放宽D.城市宵禁制度的废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该言论(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本质特点B.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干预
C.实现了英国教育的公平发展D.顺应了机器化生产需求
10 . 19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说。该学说认为,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因内各种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专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用于出口。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即使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亦仍以从国外进口有利。这一学说(     
A.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的要求B.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开启
C.成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D.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023-03-04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