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制度的废除B.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女权运动的兴起D.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中期的曼彻斯特,3个人睡一张床的地下室有1500个,4个人睡一张床的地下室有738个;在格拉斯哥,有的家庭住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睡在稻草上;在利物浦,有1/3的家庭住在地窖里。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英国(     
A.民众生活负担加重B.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C.经济增速持续下降D.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2023-02-11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4 . 19世纪中期,英国的外贸政策悄然发生了逆转,从保护主义转向了自由贸易,并沿着这一方向大踏步地前进。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是
A.殖民扩张的需要B.海外贸易的拓展
C.资产阶级的要求D.工业革命的完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2021-06-08更新 | 7110次组卷 | 60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不能织布。北宋时面对不断增多的人口,苎麻产量低,加之契丹军队行军时“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大众化织品。棉花在“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元初已经形成了“江东陕右亦多种”的局面,棉布的销售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王祯在其《农书·木棉序》中形容棉布的状况,“夫木棉诸种艺制作之法,驳骏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元政府为劝种棉花和适应棉纺织的规模生产,“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明代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王东、陈玲《宋元棉花东进的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葡萄牙、荷兰把印度棉布贩卖到欧洲。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控制了棉布贸易。印度棉布热引起来英国毛纺织业的破产和失业,1721年,政府颁布进口禁令。印度棉布更多地销往非洲、美洲等市场。因民众对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力纺纱机、“骡机”等专利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生产的棉布出口额的94%销售到了之前印度棉布所占领的市场。英国对原棉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奴隶被运往美洲的棉花种植园。英国通过进口原棉出口棉布等制成品,迫使西印度群岛、美国南方诸州以及亚洲一些地区依附于英国的工业化。19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加强,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英国棉布便顺理成章地取代印度棉布主导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取代印度棉布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布贸易”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