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表

——摘编自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主要国家(地区)在世界制造业占比变化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3-05-28更新 | 539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在全球范围内,安格斯·麦迪逊对人均GDP 估量是较权威的具有广泛性和可比性的GDP数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图2分别为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生产率的标准,也是生活水平的指标。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统计学》


(1)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图1中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CDP的总量对比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指出图2所反映的1500~1900年间欧洲和印度人均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3-05-28更新 | 29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学作为传统中国的官立初等学校,主要设在汉族地区。康熙、雍正、乾隆都强调举办社学,以“化民成俗”“广育群才”,使百姓庶民“驯归礼义”,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移风易俗”。清廷还在边远地区广设“义学”,招生对象从“土司子弟有向化愿学者”,扩展为少数民族“秀良子弟情愿读书”。科举制下,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上府、州、县各级官学只有考课而无教学。社学、义学却一直较好地行使着学校的教育职能。政府一再标榜,设置社学、义学的目的,是让庶民子弟,“凡愿就学者,不论乡城,不拘长幼,俱令赴学肄业”。

——摘编自陈剩勇《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材料二   初等教育成为英国国教和新教间激烈交锋的战场。英国议会于1833年第一次为初等教育拨款,由于国教派开设的初等学校占大多数,因此得到的拨款也最多。1833年的工厂法首次规定了关于童工的受教育时间。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引发了更进一步的立法,1876年的法案要求地区必须选举出学校出勤委员会来管理与监督相关事宜。在1876年改革法后,大部分工人获得了选举权,不论是工人阶级自身还是英国政府都更加意识到工人阶级子女接受教育的必要性。1891年法案承认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使儿童免费入学。到了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英国几乎已经不存在文盲了。“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阅读圣经或是遗嘱”。

——摘编自于湛瑶《历史视角下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社学、义学设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90年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2023-05-17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手工工场的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再也无法满足日益扩大和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的要求,于是创造一种新的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更适合于资产阶级追求高额利润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要求,成为刻不容缓的事。18世纪的几乎所有发明家都是被生产的实际问题所推动着。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思想已逐渐摆脱了神学迷信的桎梏。到了17世纪,理性思想原则逐渐取代了盲目信仰为基础的思想原则,科学发明一一出现。到17世纪末以后,英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又为科学思想的发展,技术的创造发明奠定了适宜的土壤,生产技术上的发明就不断涌现了出来。工业革命正好发生在此时。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冶铁、炼钢、造船等工业部门中都形成了垄断组织。到1902年底,英国已有了57个托拉斯及其他形式的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输出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资本输出的对象主要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世纪英国在香港、上海先后成立的汇丰银行,逐渐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1902年,英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2.6亿余美元,占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首位。1910年,英国的资本输出总量约700亿法郎,其中输出到欧洲的约40亿法郎,输出到美洲的为370亿,输出到亚洲为290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6 . 回顾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愿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时代的愿景”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新兴国家的愿景”

埃及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以英帝国主义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1957年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指出:“在我们致力于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为实现经济独立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而经济独立又使政治独立完全。”7月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接着把外国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代理处都收归国有。此前纳赛尔还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发言中强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别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编自马云《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弗洛拉的“愿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愿景”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赛尔的“愿景”及其为实现愿景所采取的措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在诸多富有发明创造精神的能工巧匠的努力下,生产工具的效率获得大幅提升,尤其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手工工场制到近代工厂制的过渡。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法、德、美等国家相继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促使各国的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工业部门得以建立和发展,并最终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在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陈雄《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剧院、音乐会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各阶级一直保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严格界限逐渐被打破。金钱开始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们更多的是以金钱而不是以家族出身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妇女的经济和家庭地位不断上升,男人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的家务。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镇聚集,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开始疏远乡村,甚至厌恶乡村。瓦特和史蒂芬逊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对技术研究的投入。

——摘编自叶培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特点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述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8 .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都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城市的发展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与人们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的主体们(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不断地逐利的意识并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大胆积极地消费,而这种享受生活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也正是15、16世纪以来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事实上,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城市化率之高与其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压倒性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伯明翰,而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更是起了先锋的作用,同时,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甚至消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英国对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外来移民逐渐增多,所以英国大城市吸收的大量的外来移民,如德国人、希腊人、瑞士人、法国人以及各国的犹太人,他们集中移民至大城市,尤其是伦敦。……但是工业革命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

——摘编自《英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并结合15、16世纪相关史实说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在近代欧洲文明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英国本土人口分布状态


        约1700年                                             1911年

1600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可能有五百万居民;1650年左右有五百五十万,1700年有六百万,1750年有六百五十万。因此,在一百五十年内,人口勉强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人。在以后五十年中,即从1750至1801年,人口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它的增长率较前一时期增至四倍。

——据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


请指出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率(%)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2023-04-02更新 | 224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