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1904年的“和平”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物价的飞涨和托拉斯的压榨已使得经济斗争空前尖锐化,甚至使那些受自由派腐蚀最深的英国工人也行动起来了。就是在德国这个最“顽固的”资产阶级容克国家里,政治危机也在迅速成熟。疯狂的扩充军备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目前欧洲的“社会和平”犹如一桶火药。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一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

——摘编自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

材料二   20世纪初,伊朗、土耳其和中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越南等国也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反对殖民的斗争。列宁认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1912年1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拟定的决议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斥责俄国自由派支持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的行为。”列宁还赞扬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实的民主主义。他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摘编自陈正容《列宁论辛亥革命和亚洲觉醒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提出“‘和平’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的觉醒”的实质,并分析其意义。
2023-07-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谋求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宏大战略倡议;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践行“奋发有为的大国外交”,打造“紧密朋友圈”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营造新型国际秩序的宏大战略布局。

——摘编自王海运《中国全球战略中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并写出新时代我国“奋发有为的大国外交”在杭州的生动体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德国和土耳其把所属的前殖民地和属地交给国联,由国联委托受任国进行统治。国联盟约把委任统治地分为三类……委任统治地区的面积达125万平方英里,人口1900万,都由国联授给了几个战胜国统治。列宁曾评价该制度说:“我们非常了解,人们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托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大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十月革命后在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之下,战胜国列强不得不把对这些殖民地的直接统治改为间接统治,表示这是受托管理,直到这些殖民地和领地能够自主为止。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出台“委任统治”制度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2023-08-28更新 | 174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中国精英阶层认为,这是一个以民族国家身份平等加入西方主宰的世界秩序的机会。1915年夏,北洋政府提出中国可以为法国提供大量工人。最终法国在中国招募了4万华工,英国招募了大约10万。美国参战后,向法国借了1万华工,为美国在欧洲的远征军服务。华工有的为英国航空兵服务,有的在军火库工作,还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华工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得到了协约国官兵的称赞。一位华工就讲,我们与西方人赛脑力、赛体力,都不比他们差。如果我们拥有平等的教育,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期间,梁启超提出,中国如能借保侨的机会参战,实为我中华民国国政上开一新纪元19178月,中国正式宣战。

—摘编自徐国琦《大战争与大觉悟-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已基本在西欧一些国家确立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日益高涨和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潮便随之出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摘编自刘琪《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月革命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我觉早在长征期间就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陈国玲《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实践》

材料二 德国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提出了实现他们种族主义政策的设想,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为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洁性,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是由杀害德国本国的残疾人开始的,德国残疾人被纳粹视为“劣等人”,后来纳粹将“劣等人”的范围扩展到吉卜赛人、犹太人以及其他非“雅利安”人,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

——摘编自戴妍雨《德国纳粹党的宣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重视民族政策的原因,并说明其与德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2022-08-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被排斥在政治生活和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之外,在家庭中处于从属、依附性地位,直到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仍将妻子等同于家的概念,妇女的社会属性几乎丧失殆尽。一战爆发后,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战争中实现了广泛就业,就业人数从战前的493万上升到19187月的619万,战时妇女的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随着战争中大量男子被招募入伍,妇女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她们一度代替了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妇女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公共领域”,社会生活日益丰富。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自由支配个人事务,妇女的自我意识及婚姻自主权利大大增强,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摘编自郭婷婷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妇女家庭地位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时期英国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英国妇女家庭地位提高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