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出现了严峻的农业形势: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根据材料,概括1953年苏联出现严峻农业形势的原因。

材料二   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这样的举措以至于当时南方流行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去践踏棉田,这暗喻着做出如此荒唐决定的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农业调整局的举措反应的实质。材料中“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三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1的粮食总产量就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5年1月,中央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用一代人的努力可打败饥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农业建设中你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世纪中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英国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已被圈占。圈地运动完全剥夺了小农对土地的使用权,实现了封建土地结构的彻底变革,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至此完全形成。几个世纪以来的圈地使耕地连成一片,把分散的个体经营变成联结成片的、可有效实施技术的、更为科学经营的混合农业大农场。随着圈地运动在1830年左右的基本结束,英国大农场的基础也就打下了……大农场实力雄厚,积极推广机器和化肥的使用,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摘编自郭爱民《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正在工业化建设的苏联于1928年至1929年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所需原料和外汇等。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
新中国土改后的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未发生根本转变。1953年“一五”计划宣布。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严重地影响了轻工业所需的原材料。进而间接影响工业投资。1953年12月公布的《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农业合作社是互助组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1954年农业合作社出现了冒进迹象,到1957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多达96%。在此基础上,1958年又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一大二公、浮夸风和分配平均主义盛行。

——摘编自张选《中苏农业问题比较研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和新中国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相似之处。
(3)指出材料三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我国农村的重要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土地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2017-09-0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认为,自发的市场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之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竞赛中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和小资本主义因素,这样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曾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这种对小生产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的警惕,实际上一直在影响列宁和俄共(布)的决策者。列宁认为,实施自由贸易、商业精神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都是一种“暂时的后退”,必须退得“适度”,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转入“进攻”,即实施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摘编自《列宁“新经济政策”迷评》

材料二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和姓“资”之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没有区别,有区别的话就在于所有制的性质不同。

——摘编自《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市场观与邓小平市场观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市场观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2017-04-15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为了生活和避免无谓的竞争,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女不嫁。……再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数十年、数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毁于一旦,而且使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家族不断更换,难以长期和连续发展。还有我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

——摘编自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材料二薛福成在谈论轮船招商局时说,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商情之相轧也,则督以大员而齐其政令;恐商利之未饶也,则酌拔漕粮而弭其缺乏,所以,官督还是必要的。郑观应主张“决胜于商战”,强调“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战力好也。”他说:“第商务之战,既应藉官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造作则借官率以兴创之”。对于采矿业,他认为,“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更必须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商招殷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于是“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摘编自宋美云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材料三苏俄(联)政府从新经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1921年12月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年——1922年,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多达257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88.5%。

——摘编自李冠乾《苏联史研究》

根据材料一,概述阻碍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中的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经营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此经营方式的理由。

材料二、三中有关经营方式的阐述有何相同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联)政府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