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9年,李普塞特首次从社会学和行为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关于民主社会条件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数据加以验证,他发现“民主较多的国家,财富、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平均值要高得多”。在随后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政治人:政治社会基础》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的最普遍的概括或许是,民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多。”

——摘编自倪春纳《辨析“李普塞特命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对上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02-02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该法案要求农民减少耕地,自定限额,政府则按照“平价”付给同意减产的农民以补贴。这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一政策过于僵化,不利于土壤保持,只付给农场主补贴,却忽视了佃农和雇农利益。最终,1936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二: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规定向农场主提供补助金,换取他们不种消耗土壤肥力的农作物。同时,此法案还规定建立“土壤保持区”以控制土壤侵蚀,帮助农民制止其土地的侵蚀活动。

——均摘编自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当时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场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有工业与小私有制农业是相互排斥的。斯大林不相信广大个体农民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必须想办法拴住农民,让农民听命于国家。

——摘编自崔剑《从农业政策看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为“拴住”农民所采用的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6 .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各国经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2)材料二中“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在工业中有何体现?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18-05-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测试
7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就策”弊端开始显露,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面对严峻的形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内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庭建设模式与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邓小平最后把它归结到一句“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而肯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局面,使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被挑抛弃以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合乎社会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姚春林《论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使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得到延续的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材料二   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

(Recovery)和救济(Refief)。经过一系列“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简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新经济政策在什么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0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