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采用计划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
B.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
C.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物质要求
D.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及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3 .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推动
4 .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B.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2018-07-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高三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20世纪50年代末,政策失误使中国的粮产量有所减少
C.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
D.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土地所有制改革带来粮食大幅增产
7 .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
B.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C.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
D.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
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9 .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的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基于这认识,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2018-04-24更新 | 50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检测(四)
10 . 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粮食税的征收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