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2 . 1935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考察苏联,写下了《莫斯科日记》,在书中最后他评价苏联“目前苏联的这种政策包含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
A.作者坚信未来将是苏联模式的世界B.消极的东西是指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
C.50年后苏联避免了政策中的“消极”D.作者很赞赏苏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2020-07-01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3 . 1929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在当年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0.1%,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工业化方针的实施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4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这揭示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C.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D.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何种情况所迫?其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功劳何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为什么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策”“新”在何处?有何作用?
6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020-04-04更新 | 346次组卷 | 100卷引用:2010年海南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B.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一时期,苏联平均每公顷土地每日需要的劳动者数量从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规模却大幅度增长,例如莫斯科人口从212万增加到413万人。由此可知当时
A.新经济政策带动市场活跃B.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力调整
C.农业集体化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建设改变人口布局
9 . 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
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苏联模式是一种已经失败的模式。苏联模式=穷人统治≠常态统治,在剥夺富人的财产权的同时,也让穷人的发财梦、彻底破灭了。结果,苏联模式不满足人的发财梦、只满足少数人的升官梦,这让权力的含金量骤然升值、并使权力斗争、变得异常残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二战后对其的历次改革效果怎么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