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下图是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B.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
C.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D.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023-08-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苏联由于没有外国投资,所以不得不靠国内筹集资金,以支持庞大工业的发展,同时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据此判断,苏联为筹集资金实行了(     )
A.余粮收集制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五年”计划
2023-08-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斯大林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国际环境非常恶虐的情况下保证了苏联的政局稳定、重工业高速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A.适应了苏联发展阶段性要求B.只适用于推动重工业的发展
C.是苏联战胜德国的根本原因D.符合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列宁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他甚至认为,合作社和国家资本主义“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恢复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C.取消商品货币贸易D.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6 .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改革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改革
A.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B.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要手段
C.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D.旨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22-05-21更新 | 38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921年底,列宁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还退的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这种“后退”
A.适应了国内战争的战时需要B.勾画出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C.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2022-02-28更新 | 1270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祁县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9 . 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
A.采用市场手段建设国家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轻工业D.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

——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