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副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是如何实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其有何影响?

2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分别指出三次改革是什么?指出三次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概括指出三国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2020-09-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苏联工业化建设迅速开展
D.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4 .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019-01-30更新 | 1195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是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
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
C.俄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丰富理论基础上被提出的,而是作为应急性政策被迫实施。其执行之初便被认为是一种“退却”。该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使得贫雇农与富农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指出绝对不能指望农民可以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发展较慢是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重要诱因,其出路“在于农业方面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在暂时的国际和平随时可能转为危机的压力下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苏联为寻求原始积累的来源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以苏联模式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牛舒婷《苏俄新经济政策结束原因再思考》

材料二   苏联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与 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并使苏联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当世界科技在飞速发展时,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并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停滞。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点并对苏联模式予以简要评价。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对如表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电力15107432
煤炭664343
555432
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推进   ②合理工业结构的良性循环
③经济危机的历史机遇          ④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当初是赞同新经济政策的,在列宁逝世后还为坚持新经济政策进行过斗争,但1927年底至1928年初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使其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发生了转向。斯大林认为这次危机是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太慢,社会主义积累太少造成的。因此,他提出,绝对不可以减缓工业的发展速度,并迅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以保证国家所需的足够的商品粮。1929年底又公开宣布废除新经济政策,在全国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全线进攻”,高速实行“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立起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

——摘编自徐学庆《苏联模式探析》

材料二   苏联模式有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作风,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人,民主监督机制几乎处于摆设。它还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用政治上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斯大林执政期间,十分重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学习,认为马列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的科学,就像是指南针和启明星一样。当时苏联人民在思想上呈现出极大的同一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增强,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思想搞得太死、太单纯、太封闭等许多严重问题。

——摘编自彭婉萱《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2023-05-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10 . 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022-06-08更新 | 6991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