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并以租让制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政策(     
A.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大体形成和正在形成三种典型的政府职能模式。

模式特点不足
弱政府职能模式自由放任忽视和放任了“市场失灵”。将政府活动限制于主持社会正义和建设管理某些公共设施的狭小范围内
强政府职能模式国家干预无法控制和解决“政府失灵”。正如市场本身有缺陷而导致市场失灵一样,政府有缺陷且也会导致“政府失灵”
中政府职能模式第三条   道路(“中间路线”)政府对市场干预的适度性没有明确可行的规定,难以把握政府干预的“度”

——摘编自王春香《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模式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中的“政府职能模式”蕴含着诸多启示,请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 . 1920年至1921年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这表明当时苏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大于过B.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C.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D.农村经济十分衰败和凋敝
2022-07-06更新 | 443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国有化是列宁的根本想法,这就决定了在国家工业政策方面,是工业生产的军工化和国家经济的军事化,是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战时共产主义”性质。在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国有化中,余粮征集制的实质就是一场对“富农”的斗争,一种广义上的对俄国农村农民的战争。意识形态“国有化”是个精神问题,它涉及人们的信仰、传统、习俗、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统一和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了不砸烂旧传统、旧文化,就不能建设新传统、新文化,不砸烂旧基础,就无法建设新的高楼大厦的思想和行动。

——摘编自闻一著《俄罗斯通史》

材料二   在斯大林的发展思路中,五年计划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贯彻其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意图。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上形成了非市场取向的、以指令性计划为操作工具、以中央部门垂直管理为主要形式,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高度集权的统制型经济。如果说,这种被简称为“计划经济”的特殊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段和一定条件下也能取得某些突出的成就,那么,这种体制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时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的共同作用。
2022-07-0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920年,苏俄共产党H·H·科尔恰什金给中央的信中提到,“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俄,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为“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       
A.将农民所有余粮重新分配B.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企业
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7 . 1953 年,苏共中央认为,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提出应改革现行的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农民的福利等。这一改革有助于(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8 .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尽管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实践还只是局限在一国范围内,但其影响已通过与各种反资本主义力量的联结逐步扩散到全世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裂变的主导因素。这说明苏俄(       
A.影响了世界体系的发展方向B.推动了两个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C.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D.证明了资本主义开始步入衰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下半年,战火逐渐停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然而,局势并没有缓和下来,连年的战祸已使俄国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荒、瘟疫接踵而来。农业产量只相占于战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交通运输业陷于瘫痪。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极其拮据,一些工人家庭因失业或饥饿向农村倒流。政治局面也极不稳定,在农村,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局面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尤为严重的是,19212月,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出了差错,必须迅速修正和调整政策。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上,列宁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一概念。

——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它巩固了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加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外交局面,使苏维埃俄国的国内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经济政策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苏俄既找到了与小农经济共处,实现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合作社这一改造小农的正确途径。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苏维埃俄国的确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编自关震《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10 . 列宁在总结某项经济政策时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所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材料中列宁所说的经济政策(       
A.巩固了苏俄工农联盟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为军事胜利提供了保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