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1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①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②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③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④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6-0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请考生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7-02-1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4 . 分析1987年至1994年527所美国企业数据,发现计算机化在短期内提升了生产率,并在长期产生更大的正向效应。进一步分析 179所大型上市公司的商业实践与信息技术投资调查数据,发现由数据驱动决策的公司的生产率更高。材料反映
A.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显著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C.工业产值取决于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作者意在说明(   
A.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2019-01-30更新 | 17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1970年
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美国7.236.955.12.931.764.7
日本26.031.742.33.643.048.4
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2019-01-30更新 | 1982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7 . 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8 . 下表是美国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部分数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财政支出项目1960年1970年1980年
国防38.028.218.0
社会保障18.124.929.4
教育13.817.817.0
对外关系与援助1.60.90.2

A.美苏关系趋向缓和
B.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C.财政重点转向民生
D.科技推动经济转型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此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得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共不得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主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10 .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016-11-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北省衡水十四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