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个时代,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工厂制度战胜了传统的小生产体制,成为主导的生产体制,在此体制下,工人以专业化和分工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有纪律的机械化大生产……经济生活由以乡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致大型城市兴起;生产和消费彻底分离,自然经济被完全打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

——摘编自张霞《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至5年。正是德国人对最新科技的敏感性,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从世界工业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1870年时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已达到16%,仅次于美国(35%)。德国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摘编自李富森《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特点》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厂制度的特征及“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图1、图2现象共同依托的技术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拔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18601914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1915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1940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夕大カ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二1970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据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3 .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021-08-20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背记练(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

2016-12-13更新 | 1009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选必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戴高乐

史料二   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①;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级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②!

史料三   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史料四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__%。……(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①。……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②。……    2    %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③。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史料一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2)史料二中现代科技发展引起什么变化?
(3)史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史料四,归纳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消极影响。
2022-10-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2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6 . 劳动中的人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问世。他认为所有这些简化和便利了工作的机械发明,本质上是源于分工。约翰·温奇库姆建立了一个作坊(1564年),200名织工集中在一间又长又宽的屋子里,使用200架织机,200名学徒帮忙,100名妇女梳理羊毛,200名少女运转线杆的纺车。捡选羊毛的工作由150名儿童来完成。呢绒一经织成,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理工人手里。这个作坊还有一个雇佣20名工人的漂洗作坊和一个雇佣40名工人的染坊。监督者的作用就是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合理化”。这一过程包括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想方设法去考核每一单位的投入产出,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要素组合,其结果是鼓励了技术创新,导致了组织创新。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福雷德里克·泰勒出生于宾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科学管理”方法出现在美国不是偶然的。他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工序,然后对每一个工序中工人的劳动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进而根据专门化的原则设计工人的动作和机器的功能。智力被驱逐出了车间和工厂,在那儿只留下没有大脑的臂膀和适应钢铁装置的肌肉装置。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尽管泰勒制受到劳工组织的反对,但是仍然被迅速推广开来。

材料三   1979年,全世界有1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3000台在美国,法国有150台。

“合并者”是一种焊接机器人,它样子像一只螳螂。它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他腾空机器,而后归位,为下一个汽车做准备、它一小时能经手110辆汽车,它永不疲劳,它永不抗议,它永不缺勤……当然,它也不买车……

——叙述者为一名法国汽车制造厂的工人


(1)概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科学管理原理》两部著作的问世背景,归纳斯密与泰勒关于生产管理理论的相同之处。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劳动中的人”的变化进行解读。
2022-04-02更新 | 374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 (浙江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据材料一,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一、二,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请你谈一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应该如何应对?
2024-01-2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文化课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