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为此,苏联政府(     
A.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推行集体化B.改革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C.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作为战略重心D.承认市场调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023-07-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几经变化。1987年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之后,又于1989年底提出经济健康化计划,1990年5月又提出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8月底推出“500天计划”。这说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A.具体方案在不断优化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缺乏一贯性和坚决性D.致力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2023-07-09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B.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
2023-05-14更新 | 756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二)
4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表为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的统计,据此可知(        
国营农场农场总数4857个8570个
播种面积1515.5万公顷8667.8万公顷
面积占比不到10%超过40%
类别项目1952年1959年
农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收购价格基数1倍提高2.0倍
谷物类农产品基数1倍提高6.0倍
畜牧业农产品基数1倍提高4.6倍
经济作物产品基数1倍提高0.5倍
A.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就显著B.改革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全面D.改革注重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2023-05-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二)历史试题【 新高考湖北地区专用 】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7 .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

材料一   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

材料二   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 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8 . 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2023-04-07更新 | 3040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期,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
10 . 20世纪70年代,苏共中央制定并实行《集体农庄示范章程》。其主要措施有: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支持发展个人副业;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进行农工综合体实验。这些措施(       
A.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某些隐患
C.加速了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D.发挥了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