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说:“没有苏美之间的相互谅解,就不能解决任何一个国际冲突,不能就任何一个重要国际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苏联和美国共同努力来调解,初起的战争火苗就会熄灭,紧张局势就会走向和平。”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B.谋求与美国实现合作共赢
C.放弃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D.力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2 .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1946年至1991年苏联共使用110次,多数是为报复美国,拒绝接受美国提议的新成员。由于过度使用,当时苏联的外交部长也被称为“摇头先生”。这体现
A.美苏的关系持续紧张B.“冷战”的特点
C.苏强美弱的国际格局D.美苏外交均势
2021-09-09更新 | 335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对苏联、东欧的出口管制》文件,要求立即、无限期地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的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此文件说明(     
A.美苏争霸局面愈演愈烈B.东西德国的建立激化美苏矛盾
C.美苏之间冷战对抗加剧D.两极格局形成加剧了阵营对峙
4 .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大规模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由新成立不久的人民出版社统一承担马恩列斯著作的出版任务。各地图书馆设立了马恩列斯著作专架,方便工农兵读者按需索取。这些做法(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C.配合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建立了有效的新闻宣传机制
5 . 1950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阐述对外援助政策时强调"我的意思不是说,继续推行欧洲复兴方案的唯一理由是苏联进一步扩张的威胁。恰恰相反,即使这种威胁不存在,自由世界仍面临着建立一个成功运行体系的艰巨任务""再也没有一种资本能够比向友好国家提供的必要数量的经济援助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红利了"。这反映出,美国的对外援助
A.以稳定共产主义为目的B.服务于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C.试图构建新的经济秩序D.受到苏联意识形态的支配
6 . 1952年苏联首次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当时苏联拒绝与西方国家同住一个奥运村,为此芬兰政府不得不修建一个仅供苏联和东欧国家代表队休息的奥运村。苏联还在此专门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公告牌,专门用作记录苏联与美国的成绩对比情况。这表明
A.美苏争夺重点转向体育领域B.体育赛事成绩是政治实力的缩影
C.国际政治局势影响奥运赛场D.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恶化美苏关系
2023·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近现代国家要求其他国家或者组织实现自己政治诉求所采取的常用方法:

(1)提供一种模式,以便对方模仿
(2)采用外交手段,说服对方同意
(3)自愿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4)采取经济或军事等援助、激励措施
(5)使对方加入一个受法规约束的体系,并加以控制
(6)使用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如经济制裁)
(7)直接使用武装力量

——摘编自[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欧洲》

指出一个至少采用了上述两种方法的近现代历史现象,分析并标明其所使用的方法,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所使用的方法标明序号即可。)
2023-12-05更新 | 17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段考历史试题
8 . “冷战指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各种敌对活动。”“冷战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及各自的盟国之间所显示的公开却有限制的对立状态。”以上对冷战的不同解释,说明冷战
A.贯穿于整个20世纪B.源于美苏两国的对抗
C.促进雅尔塔体制形成D.倡导直接的武装进攻
9 . 苏联一直坚持统一后的德国不应成为北约成员国,但西方坚持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加入北约。1990年7月中旬,德国总理科尔访问莫斯科,苏联最终同意德国可自由决定归属于哪个联盟,这就意味着同意它成为北约成员。这表明(     
A.两极格局宣告结束B.德国实现完全自主
C.冷战力量对比失衡D.北约推行大国强权
2023-06-20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各个国家大都采取了严格的控制移民外流政策,而西欧国家则摆出一副欢迎投入“自由世界”怀抱的姿态。即使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石油危机爆发后、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西欧国家仍然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申请政治庇护的人采取比较宽松的难民政策,接受了大量以难民身份试图进入西方的经济移民。这一政策对苏联阵营内部的持不同政见者起到了强烈的鼓动作用,它使苏联阵营内部的政治反对派相信,他们的反政府活动能够得到西方的支持和庇护。同时也使许多希望移民到西欧或美国的普通民众,为了获得难民身份,而参与或支持反政府的活动,从而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衍生及其条件研究》

材料二   全球生产的重组造成了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同时,全球权力的重新配置导致大量劳动力从东欧、原苏联向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流动。全球化和区域化削弱了国家控制边界的能力,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到1996年底,除英国和爱尔兰外,其他13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申根协定”,宣布取消边界检查,实行人员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非法移民的增加。……20003月,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替代》报告认为,一个新的移民潮有可能解决欧洲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带来的“人口赤字”问题。从现在起到2005年,欧洲需要7700万移民,才能缓解人口老化现象。

——摘编自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时期西方对苏联阵营采取宽松移民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时代促进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因素。
2023-10-28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