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东欧剧变引起的变动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21-02-03更新 | 43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苏联时期创作的一幅漫画。标题:“美国正在对北约盟友施加压力,强迫其追随自己的策略。”说明:火箭上的文字为“北约”。该漫画
A.准确揭示了北约成立的目的B.说明美国试图在军事上控制西欧
C.反映了当时美苏冷战的形势D.反映美国与北约盟国矛盾尖锐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2年《旧金山媾和条约》生效,美日战略同盟形成,日本恢复独立。但是“不是完全的独立,而是从属于美国的独立”。无论在安全方面还是在经济、意识形态领域,日本都需要借助美国的支持。进入70年代末,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相当于西德和英国的综合。日本的科学技术发展也很快,在许多领域对美国提出挑战。1971年,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达32亿美元。日本对美国“经济从属性基本消失,而政治独立性则增强了”。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出口美国的商品,特别是汽车出口实行“自动限制”。这一行为引起了日本朝野的不满。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进入80年代,美日联合声明首次肯定日美“同盟”,宣布两国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平等伙伴关系”。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往来的主要通道,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法国主导修建,此后英国购买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大量股票,苏伊士运河逐渐被英国控制,成为其工业和运输的大动脉,二战后,由于各殖民地人民的觉醒,独立运动不断,埃及人民也在争取彻底的民族独立。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为国有,英国认为这是强行抢走英国财产的行为,法国也颇为恼火。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恩怨以及领土争端,以色列一直与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存在着很深的怨恨和战争的可能性。1956年10月29日,充当英、法联军马前卒的以色列率先发动对埃及的进攻,英法联军要求埃及让出苏伊士运河区,埃及断然拒绝。1956年11月1日,美国在联合国提案要求英、法立刻停火,联合国大会通过这一提案。同年11月5日,苏联提议和美国共同出兵埃及,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联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美国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英、法被迫在1956年 11月7日宣布停火,1956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摘编自丁泓宇《英国与苏伊士运河战争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策略。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做法。
6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两极格局下,两个头等强国的确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太平洋和东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和卫星国,但他们并没有仿照英国和法国的做法——瓜分殖民地;这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殖民地利用冷战在苏联和美国之间挑拨离间。斯塔夫里阿诺斯旨在说明
A.美苏对待殖民地态度一致B.两极格局下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C.欧亚地区是美苏争夺焦点D.冷战利于殖民地获得民族解放
7 . “独立自主”是“戴高乐主义”的内涵之一,旨在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的控制。下列活动中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
①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②积极促进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法国成为“北约”的创始国之一   ④1964年中法建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对国际局势和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下列为新的世界格局奠定了框架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B.美苏争霸C.杜鲁门主义D.雅尔塔体系
9 . 1959年9月,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了为期3天的非正式会谈,双方就德国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禁止核试验问题、进行科学文化交流、发展经济合作和双边关系等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戴维营会议的召开
A.促进美苏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合作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C.表明美苏关系进入苏攻美守的时代D.通过平和谈判结束了古巴导弹危机
10 .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举世震惊。有意思的是,苏联公布了卫星搭载的两个发射器的接收频率,其中之一的发射器接收频率与美国WWV广播授时台所发出的强大频率基本一致,同为20MHz信号。苏联此举
A.刺激美国新一轮技术的革新和发展B.表明意识形态是美苏争霸的关键
C.说明此时的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攻势D.意味着美苏争霸开始进入新领域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