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1956年,通过苏美双方协商,《美国画报》在苏联境内重新发行;作为交换条件,《苏联》(后更名为《苏维埃生活》)杂志创刊并打入美国市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美国掌握文化宣传主动权B.苏联民众价值观混乱
C.美苏冷战扩大到文化领域D.美苏文化软实力相当
2 . 某学者认为:“尽管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但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而意识形态又加强了他们的受威胁感。”该学者意在指出
A.美苏之间本质上没有利益冲突B.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
C.冷战实际上是主观意志的产物D.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
3 .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与之针锋相对,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的经济组织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C.经济互助委员会D.华沙条约组织
4 . 苏联批判美国的一项政策说:“要求中包含了这样一种试图,即干涉欧洲国家内部事务,…使它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出口产品,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从属于美国的利益”,“就是企图以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国家集团来对付东欧国家”。苏联批判的这项政策
A.是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B.直接导致德国分裂
C.对西欧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D.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禁止将战略物资及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输入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比苏联更落后,但周边国家与中国力量差距大,倘若没有美国的抵制,“中国就能征服整个东南亚”。他们坚持“中国差别”原则,对中国的贸易管制要严于苏联。

197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将“技术及对该种技术转移有重大作用的物资”的管制作为“特殊重点”。1991年,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对尖端材料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航天技术等九大领域的物品和技术实行禁运。到苏联解体之前,在二十种重要军事技术领域中,美国在十五个领域领先,苏联只在两个领域保持领先。

——摘编自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坚持“差别待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遏制重点的转变

材料二   部分学者在分析1914年前后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当今的国际格局.状态和百年前的情况有某种类似之处,德国安德烈亚斯赫伯格罗特教授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非易事,但是今天亚洲的局势无论与1914年的欧洲有多少相似,其中一条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今天的大国都意识到战争不该轻易发动,这应该是历史给现实的启示。哈佛大学的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认为夸大今天的国际形势与1914年的相似性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直接类比。比如,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今非昔比,1914年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是现实的国际环境与1914年的最大差异;核武器的存在是制约大国之间战争的一个要素。但是战争的风险并非完全没有,中美两国只有互相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交流和合作才可能避免再次爆发大战

——《一战历史给现实的启示》


(3)部分学者认为当今国际格局与1914年前后国际格局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反映了西方政治家对今天的中国持怎样的态度?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中美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2020-06-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
6 . 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入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
A.雅尔塔体制的捍卫者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
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
2020-05-06更新 | 47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美国在《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不但增加了难民的接纳数量,还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等“情况特殊”的人提供额外指标。这一做法反映出
A.冷战形势加剧B.北约阵营进一步扩大C.东欧经济衰退D.马歇尔计划得到执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的战略学界常常将当前的“特朗普冲击”与48年前的“尼克松冲击”相比拟。尼克松上台后在亚洲实施“战略收缩”,减少地区介入,要求盟国分担责任,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缓和政策,改善对华关系。1971年7月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将在“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华,而事前对日本秘而不宣。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和黄金挂钩。日元汇率从1971年的1美元兑310多日元升至1973年的1美元兑280日元左右,升值约12%,使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急剧缩水。两次“尼克松冲击”构成的“震惊世界的政策调整之举”,在外交、经济领域对日本造成巨大冲击。

而“特朗普冲击”是在日本陷入国势衰退期的不利背景下出现的。在平成时代开启的1989年,日本的GDP占世界的15%,而30年后的今天已降至6%。“特朗普冲击”是在冷战结束近30年、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既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之量级自然是“尼克松冲击”所无法比拟的。日本的经济触角早已深入昔日东方阵营之中,与有关国家包括中国的经济联系、相互依存远非48年前所能比。

——摘编自杨伯江:《从尼克松到特朗普:国际战略视角下两场“冲击”的历史比较与日本因应路径分析》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关于美国对日冲击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2)这三段材料反映的美国战后初期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2021-08-3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宜丰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问答题精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这个名词是一名美国记者在二战以后采访欧洲的时候提出来的,说现在是一种冷战局面,没打起来,但互相是非常敌对的,从1946年开始,美国跟苏联,就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带领盟国互相斗争。这个斗争很复杂,有时是谈判,有时是互相挖墙脚。但是有一个界线,谁也不越过在雅尔塔会议上划定的势力范围,只有在边界不清楚的地方才争夺。这点双方无形中似有默契。

-----摘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摘 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使用核武器就是自杀。如果一方拼命增加核武库的数量,而另一方则不为所动,这样一来,加强核武库就根本无助于改善局面,这样做就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毫无益处。

-----摘自梅尔文莱 夫勒《冷战如何走向终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概括冷战的含义及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各自的主要观点。
(2)分析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
2020-04-18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