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在70年代初期,我同勃列日涅夫建立了比斯大林和罗斯福以来任何一对美苏领导人还要密切的关系。”并表示通过访问苏联、中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看到了共产党治理的影响。由此可知(       
A.苏联改革成效显著B.美国对外战略收缩C.西方阵营发生分化D.两极对峙走向终结
2024-03-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2 . 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选的封面。该漫画表明(       

A.美日之间关系持续恶化B.科技革命加剧了国际竞争
C.日本崛起威胁美国利益D.关贸总协定难以发挥作用
2024-03-14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四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测试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时期西方学界的冷战研究形成三个学派。“传统派”认为,冷战作为一种“非战非和”的大国关系,是苏联“非理性”挑战与美国“理性”应对的结果。“修正派”认为,美苏战时同盟的瓦解及对抗的升级,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后修正派”代表人物加迪斯认为,苏联的政策行为使得美国公众和国会在政策制定者决策之前就选择了支持对苏遏制。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他研究了为何美苏经历40多年冷战却未陷入正面战争,称之为“长和平”。

文安立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冷战史新研究”的领军学者,《全球冷战:第三世界的干涉与我们时代的形成》一书,将冷战研究拓展到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认为“冷战是殖民主义以略微不同方式的继续”,“冷战既是美国史一部分,也是全球史一部分”。他的研究重视使用多国多语档案,《剑桥冷战史》由文安立等2071位冷战学者共同完成,从高端政治话题到日常生活,从领导人的决策到市井小民的普通经历,都成了冷战研究的话题。

——摘编自夏亚峰《英文学术界冷战史研究二十年:回顾、批判与展望》

(1)据材料,概括冷战时期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49年,美国驻苏大使说“美国‘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为此,美国制作了一系列诸如《美国黑人:一个进步的群体》等小册子,向国际社会讲述美国种族关系的故事。据此可知(       
A.美苏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B.黑人民权运动由此兴起
C.舆论宣传成为冷战的工具D.国际沟通促进民权改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2年,有官方背景的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该项目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希望凭借图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阿拉伯世界。所选图书需“宣扬美国的知识文化信息;培养世界民众对美国历史、政府、文化、经济、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兴趣”。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文化传播渗透冷战思维B.力图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
C.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D.全力实施“北约”组织东扩战略
2023-09-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春,美英法三占领区合并,并准备建立德国西部政权,随后,三占区开始改革币制准备加入马歇尔计划。作为反击,苏联指责建立德国西部政权是“分裂德国”的政策,开始封锁柏林与西方之间的一切地面交通。柏林封锁是美苏在冷战中第一次直接交锋,柏林成为双方冷战冲突的焦点。苏联希望封镇柏林来破坏西部政权的建立,或吃掉美国深入东方阵营内部的堡垒。在美国方面,“自捷克斯洛伐克被拉入东方集团后,柏林成了苏联铁幕后面唯一的自由世界的堡垒”。柏林冲突即使在最高点时,也是以冷战的方式进行的。

——摘编自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

材料二   194912月,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特利提出的美国在欧洲的军事战略计划的基础上,北约防务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防御北大西洋区域的战略概念”的报告,并被北约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批准。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欧各国担心美国把重要力量用于远东,苏联乘机进攻欧洲。鉴于欧洲和本身形势的需要,美国一方面加紧催促欧洲各缔约国建立北约集体防务力量,另一方面向欧洲派遣地面部队。到1951年底,北药组织的司令部相继建立,北约组织机构全部确立。至此,北约组织就“从一个在这以前还是抽象的联盟,转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了。”

——摘编自孙国军《试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柏林成为“双方冷战冲突的焦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推动北约演化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的举措。
7 . 二战期间,丘吉尔自称是罗斯福总统的“忠实的上尉”;1953年,他又对艾森豪威尔总统说:“我向你保证我们根本上与你站在一起。”丘吉尔表白的深层含义是(     
A.寻求保持战时英美关系B.依附美国以便维持大国地位
C.客观面对大国力量兴衰D.希望能在马歇尔计划中获益
2023-05-13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要求所有外来移民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些做法反映出德国政府(     
A.依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意识B.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C.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D.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9 . 1945年6月,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绝密备忘录,声称欧洲局势“有利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自此,杜鲁门政府明确地将对外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锁定为“遏制”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遏制”国际共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壮大。这
A.标志着美国正式向苏联发起冷战B.体现出美国开始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C.暴露了美国控制战后世界的企图D.意味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2022-03-05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六校联合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子。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万民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美】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里传播。但是,拿破仑也压迫被征服地区,引起当地人的不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三   1914-1945年,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可怕的噩梦,欧洲文明几乎被摧毁。要恢复欧洲经济以及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只有一个途径一一组建超国家联合体。“我们必须建设欧罗巴合众国!”丘吉尔在1946年苏黎世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中表态说。两年后,丘吉尔参加的在海牙举办的历史性会议取得了成功。这次会议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750名代表参会,包括康德拉·阿登纳等政治家。从那时起,欧洲的政治和外交精英开始将欧洲大陆的未来与欧洲统一联系在一起。

——【西】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法律适用范围的角度,概括《十二铜表法》到《万国法》的变化之处,并指出《万国法》能实现“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拿破仑通过战争向欧洲传播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概括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组建“超国家联合体”的努力。并从历史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的角度,分析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2021-12-17更新 | 220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2022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3(江苏专用)-新高考地区专用-2022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多卷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