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试图用“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实施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B.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至上
C.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D.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2024-02-10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2年建立的“美国之音”在二战后成为美国政府向苏联民众宣传的主要工具,不仅推广美国生活方式,更宣扬“自由世界”原则。从1949年开始,“美国之音”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用当地语言广播。由此可见,“美国之音”(     
A.建立初衷服务于美国冷战战略B.主导了“自由世界”宣传工作
C.推动了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发展D.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
2023-06-21更新 | 290次组卷 | 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2023-06-10更新 | 6626次组卷 | 3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4 .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法两国都没有在条约上签字,1964年,法国率先与中国建交。1967 年,欧共体成立。由此可知,当时(     
A.美国霸权地位开始动摇B.美苏两极格局遭受冲击
C.苏联解体成为历史必然D.冷战初步向深层次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统计,从1954年到1970年,苏联对中东国家的经济援助共达26.76亿美元,占同期苏联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总额的39.6%。1954年至1972年,苏联仅对埃及等中东4国的军事援助就高达48.8亿美元,占同期苏联对第三世界军事援助总额的58%。苏联此举旨在(     
A.对抗美国的遏制与包围B.推动冷战中心地区的转移
C.巩固美苏争霸中的优势D.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023-05-16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6 .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强调继承万隆会议精神,发表“反对一边倒”的声明,指出帝国主义“想要我们做它们的附庸,希望只要它们发出命令,我们就做出呼应。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这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的终结B.亚非新兴国家形成—致的外交政策
C.国际格局实现多极化D.第三世界争取独立自主的政治愿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92年1月2日起,俄罗斯实现卢布在俄境内的可自由兑换,全面放开价格,90%的零售商品价格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放开进出口贸易,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谋出路。俄罗斯这一做法(     
A.迅速完成了国家的私有化改造B.体现了激进式经济体制转型
C.推动俄国向资本主义平稳过渡D.稳定了日益恶化的金融局面
8 . 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亚太区战略框架报告》中以“维持均势”、防止任何“地区性霸权”作为未来战略取向;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强调“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美国此举表明(     
A.苏联的威胁仍然存在B.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D.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2023-03-26更新 | 448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9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   基辛格认识到美国的实力是有限的……新的力量正在逐渐破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从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实力来看,两个超级大国仍远居前列,但从另一些方面来看,世界已经变得更多极化:从经济上来说,现在至少有5个主要集团;在政治上,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势力中心……他是欢迎这种变化的。在大国的协作中,相互保持平衡,谁也不统治谁,将出现一个比两极世界“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域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进步;特别通过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共同性。

——《欧洲联盟条约》第一编第B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外援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外援活动对西欧国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冷战格局下出现的“新的力量”有哪些?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联盟条约》的签署背景。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积极应对,外交成就显著,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