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9 道试题
1 .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据此可知
A.美苏冷战格局趋于瓦解B.经济区域集团化快速发展
C.多极化的格局得到加强D.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
2 . 有学者提出∶"事实证明,尽管知识分子的主张、经济学家的设计、私人业主的金钱,通通对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在于
A.严重忽视了物质利益B.领导集团政治信仰改变
C.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D.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壮大
2020-12-11更新 | 244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昌吉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40多年里,世界基本处于两极格局控制之下,期间虽不乏打破这一格局的尝试,但总体来说,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这一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战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舞台的滞后性以及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画地为牢的局面,国际间正常交往受到极大阻碍,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到限制。第三世界的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建立在不合理分工基础上的旧的战后国际秩序,因而世界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这一现实中,推动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在曲折中发展。

——摘编自纪胜利《试论二战后国际秩序发展的多变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12-09更新 | 194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46年1月5日,杜鲁门当面向国务卿贝尔纳斯表示对苏联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做法极度不满,声称:“除非俄国碰到铁拳和强硬的抗议,另一次大战就可能发生…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一“声称”表明
A.雅尔塔体系助冷战思维的出现B.欧洲成为美苏争霸的核心地区
C.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凸显D.二战后两极格局锥形开始显现
5 . 二战后,民意测验成为分析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下述民意测验结果表明
1949年12月既然苏联拥有核武器,你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很大:45%;可能性很小:28%;没有影响:17%;不知道:10%。
1950年11月根据你对苏联的了解,你认为苏联是在试图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的威胁?建立世界霸权:70%;保护自己:18%;不知道:12%。
1951年12月如果美苏卷入一场全面的战争,你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对俄使用核武器吗?首先使用:66%;遭到核打击后使用:19%;不知道:15%。

A.核战阴影影响民众心理B.民众心理影响政府决策
C.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D.美苏陷入军备竞赛怪圈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西方“冷战”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材料三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下崛起的主要新兴力量。它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对世界秩序产生的积极影响。
7 .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的历史影响依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看来,抵制欧洲布尔什维克化的主要式器在于他的世界新秩序。斯大林不断公开强调苏联在推动世界革命中的领导角色,使得双方猜忌不断增加。在美国,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占据着统治地位,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存在着反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关于战后政治秩序方面,盟国也试图寻求一致。苏联占领中东欧、进而破坏《雅尔塔协定》的举动,成为战胜国反目不和的核心原因之一。在19441945年,从地缘战略上“争夺空间”(的想法)是伴随“争夺资源”的措施而产生的。二战结束阶段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或许是:当美苏两国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对峙时,虽然它们仍在结盟关系中,却不仅开始划分利益范围,而且还竭力寻求那些技术、专家以及在军事或政治.上可资利用的知识。

——摘编自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材料二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5~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为什么说“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一系列建设的实质。
(3)综合上述,扼要说明材料一、二在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2020-11-13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3年,美国新闻署在印度通过4500个微型图书馆向各级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平装本的《我的信念》;1956年,美国在拉美地区推出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版的《伟大和平》等大众书籍。这反映出美国
A.旨在实现世界文化的西方化B.与苏联争取中间地带的国家
C.意图缓和与新兴国家的关系D.借文化宣传展示其强大实力
9 . 如图是某高中学生整理的一幅知识结构图,他整理的历史知识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0 . 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