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世界一分为二,不仅体现在“铁幕”两侧以政权组织形式为特征的全方位对抗,也体现在各种社会和文化属性的跨国组织的对抗。1946年,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学生联盟筹备会议上,来自38个国家300位代表达成了共识-全世界学生团结起来防止法西斯复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国际学生运动内部的形势变得紧张。1948年,一些美欧学生组织指责国际学生联盟日益倒向苏联,其后,美国、瑞典、爱尔兰等国学生会组织纷纷退出国际学生联盟。1950年,西方国家学生团体在斯德哥尔摩成立国际学生大会,正式发起了对国际学生联盟的反击。双方都希望成为世界学生运动的最大代表者,国际学生运动自此走向彻底的分裂。然而,随着美苏多次制造核战争边缘事件,特别是随着国际层面学生交流的增强,学生群体的立场发生了变化,并且日渐形成反现有冷战国际体制的共识,国际学生运动转而推动了冷战进入缓和的进程。

——摘编自张杨《“学生冷战”及其悖论——以国际学生大会为中心的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生冷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国际学生运动发生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7年,卡特政府执政后,延续了尼克松与福特政府的对苏缓和政策,特别是把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作为一项重要议题予以继承和推进。卡特政府在前任政府既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美苏的战略核武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建议。在具体的谈判中,虽然美苏双方互有妥协,但每一方都追求在均衡地限制战略武器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限制对方的长处。总体上来看,美国的让步小于苏联的让步。虽然谈判双方各有优势、矛盾重重,但都不断调整立场,最终达成了更能体现美国优势和利益需求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作为美苏核军控的一项重要成果,即便条约后来没有生效,但双方都愿意实际遵守之,足见其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摘编自刘磊《卡特政府对苏缓和政策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积极影响。
2022-04-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11月,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华沙举行,8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法国的约里奥·居里教授担任理事会主席,毕加索的《和平鸽》被确定为该组织的象征。世界和平理事会建议在每个国家建立国家和平委员会。世界和平理事会是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一个反帝国主义,倡导普遍裁军、民主、独立、和平共处的国际群众运动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数十年来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理论,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积极进行关于抵抗帝国主义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形式攻击的理论探索。同时,世界和平理事会开展了各种反帝实践活动,如组织国际会议,探讨解决世界困境的方案,为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起示威游行活动,举行各种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等。

——摘编自余维海《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历史演进、理论主张与实践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的影响。
2022-04-11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考试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引致了很多有问题的审判结果。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并归纳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美国在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确立和维护其霸权。二战后,美国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来推行其霸权主义。美国以所谓的自由和民主为号令,并凭借各项实力,在整个西方世界极力推广其价值原则。美国政府凭借经济、军事强势不仅将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将对外文化宣传置于全球战略的高度。美国各大基金会、各种民间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是美国政府战略推行的得力助手。

——摘编自徐珍华《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始推行尼克松主义。其主要内容包含:宣布减少美国驻外部队;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使较小国家得以自卫。除此之外,还包含“五大力量中心说”,即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互相作对,从而形成一个稳妥的均势。在尼克松主义的影响之下,美国从越南全部撤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缓和苏美关系,协调与盟国的关系。

——摘编自王杏芳、金正昆《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的战略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国际联盟”的宗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月,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行动的第四点,即所谓的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又称为第四点计划。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开展援助法案》,正式实行“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有条件的技术援助,进行经济扩张,保证美国军事原料的供应,建立美国控制下的冷战联盟体系。截至1953年4月,3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该项计划的援助。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同安全法》,以通过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经济和技术援助来达到“确保美国安全和促进它的对外政策”的目的。对外援助的重点从经济援助转向军事援助为主,援助的地区也扩展到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把对外援助纳入了共同安全计划的范围,迫使“第四点计划”的受援国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或参加美国组织的区域性军事集团,或签订双边军事协定。第四点计划为美国建立亚太军事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提出“第四点计划”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第四点计划”产生的影响。
7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苏联希望同美国达成以互利为基础的,广泛的经济合作协议。尼克松同毛泽东主席进行的“世纪性首脑会晤”后,苏联意识到它经不起在两条战线上遭到攻击,一直想驱散“一个噩梦——美国和中国建立针对苏联的轴心的可能性”。访美期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会晤结果,双方签署了“厚厚一套文件”:《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苏美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苏美农业协定》《苏美关于世界海洋研究协定》《苏美关于运输协定》《苏美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总协定》等。美苏双方出于各自的需要,极力渲染会晤的“友好”气氛,宣扬取得的所谓“成果”。然而,世界舆论却颇感担心。有报刊指出,这些协定“绝不意味着双方基本斗争的结束。这种斗争是由于对立的思想、信仰,对立的历史结构所决定的。两个大国的接近没有使斗争停止,而只是使斗争改变了形式。”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十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访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访美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9年,西欧与日本经济恢复并开始挑战美国的霸权。在苏联的竞争下,美国的核优势日渐消失,越战让美国泥足深陷。在这种局势下,尼克松政府提出了缓和战略,其中包括与苏联进行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同时,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催泪瓦斯与落叶剂等化学武器,遭到国内外舆论的普遍谴责;加之,英国和苏联等国先于美国提出禁止生物或化学武器的提案,尼克松政府为避免陷于被动,最终采取了对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区别对待的态度:全面放弃生物与毒素武器,只进行防御性研发;放弃首先使用化学武器的权利,只保留威慑和报复的化学战能力。尼克松政府认为,这些决策并不影响其保卫美国安全的能力,不但无损美国利益,反而有助于减少美国政府财政负担。在国际上做出裁军表率,展现出美国致力于控制军备、寻求和平的诚意。特别是对美苏各项军备控制与裁军对话具有促进意义。

——摘编自刘磊、黄卉《尼克松政府对生化武器的政策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政府生化武器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政府生化武器政策有何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俄罗斯有关键的作用,但迄今没有准确定位。俄罗斯仍然是一个重要大国,在世界事务中并不准备放弃作为重要角色的意愿。如何应对一个拥有数千核弹头的果断自信的俄罗斯,对美国是一个重大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99年接纳了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其他7个前苏联控制的中东欧国家则在2004年加入。中欧和东欧国家不仅希望成为完全的欧洲伙伴,而且把他们的北约成员身份看作未来完全的最好保障。然而,接纳几个跟俄罗斯交界的国家被许多俄国人视为挑衅。

俄罗斯与北约在2002年共同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定期商谈,以期在广泛的国际问题上推动合作。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约东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约东扩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51-1960年间,苏联的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增加了111亿吨,而美国在同一时期石油增产了8100万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使东西方世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苏联抓住历史有利机遇,实施了石油输出战略。西欧198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5%,天然气储量为43.24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5%.东欧经互会成员国保加利亚1955年的石油产量仅为15万吨,1980年的石油产量达到45万吨。苏联对西欧的能源政策主要是与美国角逐欧洲能源市场,利用油气资源离间美欧之间的关系,在西欧推行“能源一体化”以突破美国的经济制裁。而苏联对经互会国家能源外交的宗旨,离不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即东西方意识形态博弈的政治色彩,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特点动地证实了这一点。

——摘编自于春苓、杨超《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能源外交的特点,并简析其造成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