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三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4年德国政府发表的《安全政策白皮书》公布了德国新安全战略的三层目标:“保卫德国及其盟国的安全,预防、限制和结束可能危及德国或德国盟国的领土完整与稳定的危机与冲突;建立有利于德国的欧洲安全机制;愿以联合欧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贡献世界和平”。在安全观念上,德国认为,欧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德国是这一极中的核心力量,一个多极的世界有利于维护和平与稳定。与安全观念转变相适应,德国的安全手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重视运用经济、联盟和联邦国防军等综合国力,建立更具适应性、灵活性的安全体系,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加强安全合作,广泛运用外交、安全、国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

——摘编自夏立平《三重身份视域下的冷战后德国安全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冷战前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雅尔塔秩序,美苏两大战胜国成为新世界秩序的主宰,并按照自己的利益划分了世界范围,但东西方冷战很快成为此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今天看来,虽然冷战时期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进行了残酷的局部战争,但世界秩序相对稳定。究其原因,除了核平衡的形成阻止了美苏之间直接诉诸武力解决争端的冲动之外,其它因素的存在也修正了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为世界秩序增加了新的稳定力量。

——摘编自刘德斌《世界秩序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取向》

材料二     冷战后,国际关系正经历深刻调整,国际和地区格局正加速调整、演变。近年来,西方的传统优势地位被打破,非西方国家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格局出现东升西降趋势。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亚太拥有世界40%的人口、55%的经济总量和44%的贸易总量,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各主要力量普遍视亚太地区为赢得未来国际合作与竞争先机的关键,纷纷加大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给地区形势和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复杂因素。

——摘编自徐步《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几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世界秩序保持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冷战后国际关系面临深刻调整的原因,并指出亚太地区地位提升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4 . 《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
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2021-05-05更新 | 1827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至18世纪,大西洋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因为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所以它们进口各类必需品,如谷物、鱼、布匹和金属制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支及其他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新经济”飞速发展,世界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全球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分解、分离的整体,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日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韩西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00年至18世纪大西洋贸易不断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表现。
2021-07-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之后的两极体系中,两个阵营的领袖国的实力比阵营内其他成员的实力强大得多,这些霸权主义的领袖国在阵营内推行等级制度的秩序和规律,从而大大减少了各自阵营内小的成员国将他们和其他成员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近在眼前的共产主义威胁催促着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欧洲走向联合,两极体系下区域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材料二   “欧洲之父”让·莫内为欧洲的联合做了长期的思考和准备。1950年他向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交了欧洲煤钢联营提案,5日9日,“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法德两国之间的一切战争不仅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全无可能”。让·莫内在1950年5月3日给舒曼的备忘录里写道,“(煤钢联营计划)将抹去德国人对永无止境的受控状态的耻辱感,也解除了法国人对不受控制的德国的恐惧”。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和春红《宿敌变伙伴:法德走向战后和解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和德国和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煤钢联营的性质及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以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为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极富洞察力地提出:“我们的时代”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标志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生产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财富的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摘编自李志军《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

材料二   201982425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在法国南部度假城市比亚里茨(Biarritz)举行。24日,大批抗议者在附近进行反G7示威游行,爆发了激烈的警民冲突。参与者的人数约在900015000人,至少有68人被捕,其中有38人被拘留。据路透社报道,反全球化人士、环保活动家、法国“黄背心”和巴斯克(Basque)民族主义者都在游行队伍中,共同抗议世界领导人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们的无所作为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据媒体报道,示威者的诉求还包括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气候变迁、女权主义等。

——摘编自钱蜻《反全球化运动背后的另一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热点地区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为了实现“统一的欧洲”,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从20世纪50年代的6国到2004年5月的25国,从最初仅局限于经济合作到目前的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材料二: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应持何种态度?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6日,新中国成立不久,英国宣布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313日,中英签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最终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英建交,一场22年的长跑》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英双边贸易额翻了二番,中国对英投资增长了20倍,两国每年人员往来翻了一番,中国在英留学生从12方人跃升至22万人。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

——摘编自20209月海外网《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中国驻英大使再谈中英关系∶坚持三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以来,中英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概括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亨廷顿的观点,并结合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其作简要评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