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末日钟”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世界末日钟”已经历了几十次调整。下表是其中五次调整。

调整年份原因剩余时间据上次调整时间
1947设立末日钟7分钟
1949苏联试验原子弹3分钟拨前4分钟
1963美国及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核试验暴露于空气中12分钟拨后5分钟
1980美苏谈判无进展、民粹主义战争及恐怖主义活动增加7分钟拨前2分钟
1990柏林墙倒下,东欧剧变,冷战近尾声10分钟拨后4分钟

——摘编自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末日钟”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末日钟”的设立。
2021-04-20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广东卷)
3 .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广东惠州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4 . 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 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 盾运动的中心,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编纂实 践中,充满着“西欧中心论”或可称之为“西欧中心史观”。
——据《全球化和全球史》等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 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 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 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据《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
(1) 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简述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2) 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在19世纪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充 满“西欧中心论”的原因。(lO分)
(3)阅读材料三,与“西欧中心论”相比,“全球史观”有哪些突破?简述“全球史 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历史观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历史试卷(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东西南北”的空间格局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示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东西南北”问题突显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6 .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2022-12-16更新 | 126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力、军力无人能敌。(1999年)美国以维护人权为幌子,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悍然对南斯拉夫(俄罗斯的传统伙伴)进行狂轰滥炸,仅因为南斯拉夫是北约东扩的障碍。此时的俄罗斯正陷入困境,确实没有能同美国对抗的本钱。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不仅是为了打击南联盟,更深的经济意图在于打击欧盟,避免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欧元的启动对以美元为首的世界经济来说极具挑战性。发动非经济手段的科索沃战争,果然使欧元一路下跌,战火达到了遏制欧元区增长的目的。现在“科索沃”这个词已远远超出地理概念,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的一面放大镜,使人们看清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质。

——摘编自郗杰英《苦胆“科索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是由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管理。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SWIFT网络已遍布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据此可知,该系统
A.旨在巩固美国经济霸主地位B.有利于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C.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D.反映了冷战时代的大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历史规律,转折时期大都发生在时代的交叉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又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大背景下,亚非拉也发生了转折。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进程》

材料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指出“亚洲本身都变了”的具体含义,并请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2021-05-08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太平洋地区贸易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列强对这一地区贸易的争夺深刻影响着相关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殖民政府开辟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墨西哥)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东亚和美洲的贸易市场。西班才人用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运送大量银元到马尼拉,再到澳门购买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经马尼拉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转销到美洲各地和西欧。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马尼拉一中国贸易航路与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浑西部跨洋贸易航线联结起来,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得以形成。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等

材料二   伴随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美国越来越重视对太平洋地区的开发。1890年,美国海军上将马汉提出,占地表三分之一面积的太平洋世界才是20世纪美国的生命线。此后,美国政府逐步实施其太平洋地区拓展战略,力图将大洋彼岸巨大的中国市场纳入美国掌控中,并建立太平洋舰队以保护商船。1898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并取得关岛、菲律宾的控制权。20世纪初,美国取得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马汉提出的建立太平洋海洋帝国的目标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兴盛的历史条件,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施太平洋战略的背景,指出这一战略的实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