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世界银行B.世界贸易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欧洲联盟
2 . 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到2014年1月,全球共签署区域贸易协定583个,其中,超过400个协定是1995年以来签署的。今天的区域自贸协定的内容不仅包括贸易的自由化,也涵盖投资的自由化,不仅地理相邻国家之间,而且跨区域的国家之间也纷纷签署。下面关于区域一体化浪潮迭起这一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A.兴起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
B.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C.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D.不利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材料三: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要得到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美国的责任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利益,而且还要帮助创造一个新世界,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 “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
(3)指出材料三中美国的外交目标,就其能否实现,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
2016-11-27更新 | 3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黑龙江省哈32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看下面的材料
美国苏联日本欧洲(德法英意)中国
1970年1 038 300(1)433 412(2)202 968(4)619 99991 506(8)
1979年2 562 200(1)901 616(3)1 007 173(2)2 264 188263 190(8)
*各国 (地区)生产总值(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亿美元,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苏联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中国GDP地位没变,主要原因是受“文革”的影响
5 . 下列表格是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的主要国家发展数据,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主要国家GDP占世界比重(%)出口额(亿美元)进口额(亿美元)
美国31.541050014220
中国3.4527902510
日本14.9352804580
英国4.5138304090

①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④英国经济发展停滞,走向衰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14-04-21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苏省百校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6 . 据《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导致表中1990年—1994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9901991199219931994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GDP)17,681.320,188.324,362.931,380.343,800.0
实际GDP增长率(%)3.98.013.613.411.8
商品出口(单位:亿美元)515.19589.19695.68756.59998.70
商品进口(单位:亿美元)423.54501.76643.86863.13958.07
外国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26.5734.53116.16274.71338.00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根本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7 .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2)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3)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010-06-13更新 | 16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