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 年至 1815 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40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女性开始穿战时服装,男性开始穿制服。二战后,女性服饰更加随意、自由,年轻一代喜欢奇装异服,超短裙和牛仔装广泛流行。8090年代服装设计更加多元化、国际化,中性服饰成为风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等

材料三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体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进程的特点,并分析英国棉纺织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引起欧洲国家服装样式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二战后欧洲服饰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政府提出全球治理观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2024-04-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核问题几乎占据了英国“政治舞台的中心”。随着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和美国在英国部署的“雷神”(Thor)弹道导弹,都使得英国全境随时可能成为苏联的核打击目标。在此背景下,以爱尔兰为首的中小无核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决议草案,希望世界各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英国国内也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核裁军运动。1964年,英国工党政府重新上台后,将防止核扩散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英国首相威尔逊提出“大西洋核力量”计划和设立裁军部长一职,试图解决欧洲核扩散危机和联合国框架下的裁军问题。与此同时,英国内阁认为一旦印度开始研制核武器,那么巴基斯坦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整个南亚次大陆将陷入“核竞赛”中,这将严重损害英国的利益。因此,限制印度研制核武器是英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关键。

——摘编自田地《无果而终:英国威尔逊政府在印度洋的核部署计划(1964—1968)》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核不扩散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核不扩散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之前,中国和西方彼此了解几乎为零。蒙古西征后,以马可·波罗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商人和文学作家开启了欧洲人对中国神话般的梦想。18世纪,从器物到文化和哲学思潮,再到文学艺术,“中国热”影响了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1700年,路易十四身穿中国服装,坐着一顶中国的八抬大轿现身凡尔赛宫,之后“中国情调”成为引领欧洲时尚的主流。

——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13—20世纪前半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件史实证明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的促进作用,并从文化角度回答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的外交使节、商人、游历者们不再关注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对世界的贡献,而是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以及中国人的样貌等方面,建构颓败的社会、腐朽的政体以及没落的道德等中国形象,在他们的一再努力下,一个腐朽落后的中国形象呈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傲慢的鄙视和偏见。

——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13—20世纪前半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傲慢的鄙视和偏见”的背景。

材料三   新时代的中国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了如今的强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应对一些大的全球性问题上,无不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

——何姝妤《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


(3)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并列举中国在“应对一些大的全球性问题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从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4 . 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影响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①____下的短暂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②____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材料一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填写①②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3)从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角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犯罪、冲突和内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宗教活动,从更广义的范围观察,它通过经济冲击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的脆弱性在气候冲击下更是暴露无遗。通过对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气温的降低会显著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且具有长期的持续效应。学者考察了2000年来干旱与洪涝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影响,发现降雨量越少,游牧民族的入侵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

——根据梁若冰、【美】布雷特·辛斯基的文章整理

材料二   早在2007年,由英国电视导演马丁·德肯执导的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指出: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直接关系。……无独有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引发轩然大波: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服务器被一名黑客入侵,上千封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遭到窃取,并被公之于众。在一封被公布的电子邮件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人菲儿·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20年里的系列中的工作,同时还有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而菲儿·琼斯正是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负责全球气象数据整理的关键人物。……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自身发展高端服务业之时,突然竖起环保大旗把主要依靠资源出口和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摆上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桌,受到国际社会的怀疑和非议也无可厚非。

——沈立《全球变暖背后的博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全球气候变化进行谈判的背景,分析国际社会对这一行为的怀疑和非议的原因并指出争议的本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两道“墙”,如下图

材料二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1999年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这是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科索沃战争不仅给南斯拉夫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二者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危机出现的背景以及科索沃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7-04-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七校(荆州中学、襄阳五中、襄阳四中等)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8 .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在国际组织上的合法席位问题,因为其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中国政府积极争取恢复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多方努力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苏联等国红十字会的支持下, 中国红十字会在1952年第18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上恢复了应有的合法席位,从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成功。

——摘编自高中华《中国红十字会与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76)》

材料二   随着世界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中较好地完成了其职责和使命,在发扬人道博爱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面临着人员安全保障、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二元体制、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

——摘编自刘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国际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恢复国际红十字会合法席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应如何应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成为世界上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国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出口禁运。同年,尼克松废除了一贯以来实行的石油进口定额限制,美国政府同意放宽美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及其近海水域的业务限制。另外,基辛格倡导通过谈判和协商来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最终成功说服了沙特承诺以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定价,在出口石油时以美元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发利用页岩油和页岩气的政策,这些政策让页岩油气开发商获得了低成本融资,1976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东部页岩气的开发。2007年以后,美国的页岩油气产量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并引发了美国的“页岩革命”,最终帮助美国重新成为油气出口国。

——摘编自赵玥《基辛格和石油》

材料二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年份重大历史事件
1950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确定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1959玉门油矿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1960在大庆开展石油会战,三年后,中国石油可以基本自给,后勘探开发了胜利、辽河油田
1978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1985我国首个对外合作油田——埕北油田——投产,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
2013石油净进口约2.8亿吨,石油消费4.98亿吨
2016倡导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提出以协商谈判解决争议
2021我国首艘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在南海开钻

——摘编自王树勇《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石油政策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中国石油发展的相同之处。
2024-05-1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东西南北”的空间格局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示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东西南北”问题突显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