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冲突、经济问题、政治动荡、战争和文化变迁,但20世纪上半叶必定会被列入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惨烈和混乱迷惘的时期之一。这些事件给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导致无法精确统计的千千万万人的死亡,使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变化。尽管战争距离我们今天越来越遥远了,但“二战以来”的许多事件和变化所引发的历史性后果仍然在继续向前演进着,而且仍然是我们当代世界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摘编自王立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新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叶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发生的深远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的任一组成维度内容,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8分,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21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九台区第一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农安高级中学、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材料二 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目标。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其宗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
(3)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方案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方案的认识。
2021-07-16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进入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断的跃升,除了商品贸易,跨国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组织生产和销售,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编自人民日报任理轩《逆全球化违背时代潮流》

材料二   摇滚乐是一种充满律动、充满激情的,与传统音乐表达形式不同的“另类”音乐形式。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经产生,便受到青少年群体的热捧,继而风靡世界。原因不仅仅在于其音乐表达形式的新奇,更在于通过音乐在消弭种族、文化隔阂等方面的努力。

——摘自赵凯伦《美国摇滚乐的兴起与演变》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获益者,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而这些高额的财富收益并来得到平均分配,资本所有者、高技能劳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无可争议的主要受益者。政府却指责是经济全球化剥夺了本国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在政府的煽动下,这些利益受损群体成为逆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操纵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这些国际规则,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客观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

——摘编自张端《逆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摇滚乐风靡世界所体现出的世界文化特征,举例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摇滚巨星“通过音乐在消弭种族、文化隔阂等方面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指出少数发达国家推行“逆全球化”的借口和本质,列举1例“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事件,并概述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的应对之策。
2021-04-2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控制各自国家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美国总统。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深刻反思战争的起因。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观的影响下,以国际联盟盟约的各项原则为基础、以国联行政院的调解和干涉为手段的第一个全球意义上的国际秩序(即在集体安全保护下的民族自决权秩序)得到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国际联盟治理下的民族自决秩序的破产。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袭了威尔逊新自由主义集体安全的思想并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主张集体安全的同时,更强调大国在其中的责任、权力和协调一致。随后建立的联合国安理会及大国否决权这样的方案,其核心是建立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和法国(后加入)构成的五国共管世界的秩序。其中美国应该是警长,承担确保世界政治秩序的任务。总而言之,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在美国主导下的大国政治秩序。

——摘编自赵可金《从国际秩序到全球秩序:一种思想史的视角》

材料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分析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021-07-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而今天则为1.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

——摘编自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的理由。
7 .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对民族国家产生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时,就不得不接受其苛刻的条件。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

材料二   全球经济一体化把世界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必然使跨越国界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全球性问题不是某一国家所能单独应付、处置和解决的,而必须要依靠全球性的努力。各主权国家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协调政策立场,采取共同对策,才能取得共同繁荣和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了保障经济的良性运行和有效地调解国际经济冲突,各国的经济活动必须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行动,于是各国在自愿基础上自主地让渡和限制部分主权成为必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问题及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主要观点及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民族国家的启示。
2019-12-08更新 | 17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纵观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要素、市场要素、制度要素,制衡要素、多极化要素等构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特征,它同时标志着世界经济正发生着部分质的变化。

——摘编自杨亚非《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总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1)材料一说:“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