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代表耆英在与英交涉时,曾在奏折中提出:“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的外交建议。而在1843年初,两广总督耆英和钦差大臣广州将军伊里布,先后上折提出“与其守旧章致我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他们的意见和应对之方,触动了道光帝求和自保的心态,于是宣布“自应于俯顺夷情之中,示以限制”。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外矛盾及压力的双重打击下,逐渐与西方靠拢,洋务派的兴起并取得外交实权,最终促成合作政策并肯定了条约体系。深层次则体现了清政府天朝中心观的动摇及近代世界观的产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授权李鸿章与列强商谈议和,提出“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和的原则,表明大清帝国从此在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   冷战终结后,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中盛行着如下一种心态:冷战结束了,美国胜利了,现在是美国解决自己国内问题的时候了,主张美国应该保持其行动自由和战略独立性,远离外部冲突和战争的新孤立主义。然而,共存于世界环境中,当一些地区发生战争把美国及其盟国连接起来时,美国的一部分人则主张尽可能地采取国际多边行动,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威慑和打击侵略方面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另一些派别认为,美国要聚集起足够的力量和意志来保持国内和国际和平,保持美国作为单极世界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海外平衡正是一种适应正在出现的多极化世界的战略。还有一些支持者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感到乐观,认为美国今天是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它“享有战略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支配地位”,具有霸权影响力和权威,因此要研究如何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任晓《冷战后美国重塑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战略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2 . 在不断变革的国际格局中,国际法对于构建不同的国际秩序起到一定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世界上主要力量或力量中心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国际格局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反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展开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具有明显轮廓并对世界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际格局逐步形成,第一次是17世纪40年代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里亚格局”;第二次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俄普奥法多极格局,五极力量此消彼长,构成均势;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其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中心。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

——陈小曼杨佳佳《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材料二   在以往的几次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际法主要体现为国家协议的形式,其对国际秩序构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每次格局交替时和既有的国际格局出现危机预兆时,作为大国维持自己既得利益并保障其将来的利益的工具,是大国意志妥协的产物,并不能反映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意愿,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旧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际法作为构建国际秩序的基础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国际法可以将国际社会各国对于构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意志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辅之以相关保障措施。

——陈小曼杨佳佳《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1)结合所学,从材料一的四个国际关系格局中任选其一进行评析。
(2)结合所学,列举一项二战后签订的国际法事例;并谈谈你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2024-03-27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押广东卷第20题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   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启示。
2023-04-26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印度和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棉纺织品制造中心,欧洲棉纺业极端落后,乃至欧洲人经常把棉花想象成“植物绵羊”的样子。16世纪以来,欧洲先发国家的商人阶层在印度影响日增,而非洲统治者特别喜欢他国商人用印度棉布来换取其奴隶,棉布需求剧增,欧洲商人开始加大对印度棉布的采购,以便购买更多的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大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大量窃取印度棉纺生产技术,在国内加工成棉布销往世界各地,以便通过提高本国贸易收入加大贵金属的国库储备;与此同时,又制定各种措施限制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的棉织品进入欧洲市场。18世纪70、80年代以来,处在地球高纬度上的英国曼彻斯特,最不适合棉花种植的地区却成了全球最具活力的棉花纺织中心。

——摘编自靳凤林《全球正义与权力、资本、劳动的国际伦理冲突——以〈棉花帝国〉的历史叙事逻辑为例》

材料二

棉纺织品开辟了早期的全球化经济,1750年之后,随着棉纺织品引领欧洲的工业化进程,它也开启了全球化经济的转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催生的机器工业又推动了棉花制造帝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棉织品进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家庭和衣柜。到19世纪早期,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世界制造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

长期以来,亚、非、拉的广大农民在田野里种植棉花的同时,会间作其他粮食植物,如玉米、稻米、豆类等。到了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内战结束后出口欧洲的棉花急剧减少,欧洲棉纺制造,商开始在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力推广棉花出口种植,迫使农民由综合间作种植向单一棉花种植转变,并就地将棉花轧花、压平后直接发往欧洲各地的棉纺厂。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花全球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压力下,美国在贸易、税收、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纺织服装行业也进行了积极的结构调整。美国把高成本、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转移到国外,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留在国内。得益于生产力、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纺织业保持着全球市场领先者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月刊《中国纺织:英文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棉花贸易中心转移至欧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以来欧洲棉织品贸易带来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纺织品世界贸易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因素的作用,很难想象中美关系会出现70年代初那样的局面。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发展中美关系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而破坏中美关系不仅违背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也是违背世界潮流的。

——摘编自刘建飞《中美关系缓和中的世界因素》

材料三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提出与实施的有利因素。
2023-02-10更新 | 217次组卷 | 3卷引用:押广东卷第20题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详尽地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下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原因基本观点
两大阵营内部紧张的关系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各怀鬼胎,关系微妙复杂。国际关系普遍脆弱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的战争罪责德国为追求自己的实力强迫扩张
战争机器的发展各国相继扩军;成立总参谋部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助长了军国主义情绪;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使得战争愈益可能
巴尔干战争巴尔干战争导致东欧国家之间仇恨更加强烈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14年以前,广泛传播的西方乐观主义带有一种国际性质。帝国主义者认为西方领导者给“劣等民族”带来了新的启蒙。19世纪晚期,已初步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国际组织,这为正在发生的国际危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路。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思《全球文明史》


(1)请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上述材料关于“一战”爆发原因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从一战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的历史教训中获得了怎样的历史启示?
2023-06-05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英国的现代化过程很典型。1485年都铎王朝出现,现代民族国家在英国开始形成。到1688年“光荣革命”,统一国家的构建也基本完成。18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农业革命,下半叶又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也彻底改变了全世界。但是,工业革命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最严重的是贫穷、环境污染、劳动者生存状态、社会分化、定期出现的经济危机、道德失范和信仰丢失等。这些问题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心理失调,致使工业革命时期充满对抗和不安情绪。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等

材料二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朝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社会内部传统因素无力促成现代化的发端,只有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西方文明才能够实现现代化发展。西方构建现代化理论,意在为发展中国家引导方向,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循。

——摘编自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化启动的条件,并指出英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构建现代化理论的本质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9 .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欧洲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人类最早创造文明的地区。由于各地发展情况不尽一致,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差。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即跨入文明,中国、印度和欧洲的爱琴地区稍晚一点,大约在公元前2500-2000年进入文明,中南美洲则更晚一些,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文明。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下图为16世纪形成的大西洋“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仅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东亚又开始令世界刮目相看:日本重新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行列,被誉为“四小龙”;新加坡以外的其他东盟国家也高速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发展。到了0年代,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广大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远远超出西方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增长速度。东亚成为当代世界发展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并且带动世界重心从大西洋地区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为“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文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盛行的直接原因;以“三角贸易”为例,谈谈你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环太平洋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名称,并概括世界重心由大西洋地区转向环太平洋地区的原因。
2022-07-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6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由于货币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欧元的正式问世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欧元还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欧洲经济不振的被动局面。

——杨伟国《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中美关系大门打开至今已有40多年,两国关系走到今天,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中美关系非常重要,这不难理解,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每年来往人次超过600万。另一句话是非常复杂,如果中国和美国打起贸易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冲击和影响。中美关系复杂远不止这一点。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两国关系中的矛盾分歧点也越来越多。

——王宝付(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员,从事安全战略和中美军事关系问题研究)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欧元问世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三大国际组织”的中文名称各是什么?简析这些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放眼未来,请你说说中美两国应构建怎样的双边关系。
2020-08-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