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开始启动了。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一直处于不断扩张中。从19世纪后期到一战期间,国际贸易迅速发展。20世纪早期,一个全球贸易体系正式形成了。随后的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打断了全球化。直到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恢复。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建立了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由贸易体系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在世界生产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本文结合一些欧美学者的研究,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14年一战爆发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两轮进程。第一轮全球化由欧洲帝国主导,列强创建的主权原则、协约关系、同盟体制以及国际法等制度约束着国家间的交往。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市场的构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建立起一整套多边机制和国际规范。而这种秩序正面临着以中国为首的第三世界的崛起带来的挑战。这一秩序本身的衰退和弱化,中国的国际秩序主张也相应地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立国际新秩序,到21世纪初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王玉主《国际秩序与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与影响机制》


(1)概括分析材料一、二对于经济全球化认识的不同点。

材料三   当前,在反全球化的力量中,20世纪后期兴起的生态主义是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末复兴的民粹主义也是反现代化—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讨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全球化思潮的本质时,还必须看到这与西方一些人想保持自己的优势与富裕有关。西方有学者1997年就曾提出:“敌视全球化的立场说到底是不道德的……它想抑制第三世界的各种愿望,以保存西方特殊劳工模式的种种好处”。另外,反现代化—全球化也与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有关,这些思潮也是以反全球化的面目出现的。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反全球化的力量和表现;并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原因和目的。
2022-06-24更新 | 304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世界银行将知识经济指数定义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对知识经济的整体准备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如图是世界银行通过对134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的关系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知识经济指数(KEI)和人均GDP(PPP)的关系(2012年)
A.新兴国家对新经济利用有限
B.世界银行关注世界经济发展
C.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知识经济影响国家经济实力
2022-06-06更新 | 543次组卷 | 10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
3 . 下表摘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       
时间地方外交活动
2014年北京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6年杭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
2017年北京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2018年青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2018年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得到落实
B.新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主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2022-05-09更新 | 459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5月考前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是由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管理。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SWIFT网络已遍布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据此可知,该系统
A.旨在巩固美国经济霸主地位B.有利于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C.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D.反映了冷战时代的大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道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4-15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天津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国际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
(3)有人说中国方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2022-04-03更新 | 351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政党作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型行为主体,一方面可以表达不同社会阶层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和提供非政府性的对话和信息渠道,解决国家和政府组织不便于、不愿意、不应该介入的双边事务和国际问题。该学者旨在强调政党组织
A.利于国家间交流和沟通的灵活性
B.体现了各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
C.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推动和完善了全球的多边治理机制
8 . 下表是一些学者对1901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得者获奖演说进行研究的结果。由此可见
获奖演说中颂扬的价值所占的比重(﹪)获奖演说中颂扬的价值所占的比重(﹪)
和平(Peace)99责任esponsibility)81
希望(Hope)92自由(Liberty)80
安全(Security)86宽容(Tolerance)79
正义(Justice)85
A.获奖演说体现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B.设立该奖项有效阻止了战争爆发
C.正义、自由和宽容是当今的时代主题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了遏制
2021-08-13更新 | 461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天津卷)
9 .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提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欧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咸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共性在于由一个霸权国主导,借体系的压力和条约的限制打压敌对国。这些体系从诞生之日就不可避免充斥着对抗性,而雅尔塔体系确立之初并不具有尖锐的对抗性。

——摘编自武政尧《雅尔塔体系转型的再思考》

材料二   从构建国际秩序的角度说,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而且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人类生活关涉的所有问题都在其中;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主要涉及大国关系及战争与和平问题。两个秩序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两极格局解体后,两个秩序都依然存在。两种秩序的博弈构成了当今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确立之初并不具有尖锐的对抗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双重复合秩序”存在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