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2024年1月1日,金砖机制实现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扩员,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成为金砖国家新成员。扩员后金砖国家拥有更为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资源,增强了其作为全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集团的代表地位,进而可以更好地代表“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改革。这一变化(       
A.说明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B.表明冷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C.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D.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2024-05-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0年,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一书。该书被认为是“海权论”的奠基之作,马汉也因此被尊为“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视军事控制、海运开拓、海外贸易为海权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海权其义甚广,它不仅包括通过海上军事力量对海洋全部或一部的控制,而且也包括对和平的商业和海上航运业的控制”。在马汉看来,制海权和海军建设是海权的核心,但广义的海权还涉及海洋贸易、海上交通、侨民保护、海洋资源等方面。马汉的“海权”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先后被译为俄语、德语、日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

——摘编自胡俊修《近代国人海权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伴随国际机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国间对海洋的争夺和控制由过去的以军事目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海洋权益斗争,虽然依然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战争,但更多却可以通过谈判协商等渠道和平解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各国维护海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国际海洋安全法治的基础。同时,海洋对于国家和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全球海洋经济活动估计达3万亿至6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海洋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正在危及世界部分海域,保护海洋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方向和目标。

——摘编自胡德坤、晋玉《新时代中国海洋观的形成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学者马汉提出“海权”理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洋利用的认识。
2024-05-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河北省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Ⅷ历史试题
3 . 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强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2015年的《巴黎协定》则表述为“本协定的执行将按照不同的国情反映平等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博弈B.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C.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成熟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
2024-04-08更新 | 30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2023-12-20更新 | 1336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5 . 1896~2021年,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2届。在1896~1956年的前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和美国就举办了其中的15届,占比93.75%,另外一届由澳大利亚举办。在1960年之后的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不包括苏联和1991年后的俄罗斯)和美国举办了其中的7届,占比43.75%。上述变化折射出(     
A.国际体育运动走向分散化B.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缺失
C.欧洲和美国城市功能弱化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后,联合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的处理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安全威胁来源及联合国作用的认识显著扩大;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显著扩大;安理会授权维和特派团时越来越多地超越传统的维和原则。

联合国层面始终存在着关于如何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争论,而相应的竞争性规范往往成为安理会所推出的和平方案的基础。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规范竞争突出地表现为“人道主义干涉”与“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妥协。两者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安理会有关国际和平与安全威胁的认定、制裁措施及维和行动的相关授权、建设和平的相关标准等方面。逐渐兴起的“保护的责任”思潮是“人道主义干涉”新的理论基础。面对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导致的武力使用的扩大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和平即人权”等规范。这些努力反映了国际社会试图平衡和纠正“保护的责任”思潮对国家主权及国际和平秩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毛瑞鹏《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及其规范竞争的焦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冷战结束后制约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2022-05-0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2届普通高中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   二战结束后,东南欧各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多民族的南斯拉夫仿效苏联确立了联邦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了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在各国政权尚能控制局面的形势下,东南欧地区的形势是相对平静的。苏东刷变,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胜利者的西方大国成为东南欧的主宰,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以维护人权和民族自决权的名义支持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独立,并发动科索沃战争等肢解南联盟。原苏联势力被彻底排挤出东南欧地区后,西方国家之间原有的和新生的许多“内部矛盾和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在东南欧,欧盟国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东南欧纳入欧洲一体化的轨道,完成欧洲一体化的大业。美国考虑的则是它在整个欧剂的存在和主导地位。而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东南欧地区重陷动荡和衰败之中,至今看不到出路。

——摘编自李凡琳《东南欧的稳定与新地区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东南欧地区形势相对稳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东南欧地区形势剧烈动荡的国际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9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
B.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普遍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国际社会很大的遏制
D.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2018-06-03更新 | 296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