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后美国政治学界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代: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为第一代,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为新的政党及其国家制度、领导人和意识形态,其研究视角往往打上冷战的烙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为第二代,学者们更加重视对精英政治、党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方式的研究,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范式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了第三代学者,他们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主要课题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旨在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持久性和调适性。这期间,学者们形成了不同的分析范式,并对跨学科、比较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摘编自管永前《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基本范式》

材料二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趋势图

——龙伟《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SSCI、A&H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2023-12-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对苏“冷战”的重要支柱,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北约的未来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冷战”结束初期,西方国家许多人(包括美国人)都认为北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甚至有人作出“北约即将死亡”的论断。然而,原北约成员国尤其是美国并不甘心北约退出历史舞台。就欧洲安全问题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北约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大支柱……不仅如此,欧洲仍是美国核心利益所在,美国仍需要通过北约来实现其对欧洲局势的控制。此外,将中、东欧纳入西方阵营,不仅会为美国及西欧赢得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纵深,还会对俄罗斯构成有力的制约,有利于美国单极世界秩序目标的实现。因此,美国及其他北约成员国作出了保留北约、改造北约、扩大北约的决定。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正式成立,是欧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安全与经济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员国奉行平等互利、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旨在促进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促进经贸合作。20176月,上合组织完成首次扩员,吸纳印度与巴基斯坦为正式成员国。新成员国的加入,地理活动空间的扩展,议程的扩大,不仅会深刻影响上合组织的内部运行和发展前景,改变各成员国在上合组织和地区内的利益格局,还将重塑整个中亚与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摘编自李亮《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研究:过程、影响及其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保留并扩大北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东扩和上合组织扩员的不同。
2023-10-22更新 | 151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92年波黑战争爆发以来,北约及欧盟对巴尔干地区进行了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强力干预,战火此起彼伏,冲突连绵不断。1999年7月,5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代表在萨拉热窝举行3个小时的会议后通过了《东南欧稳定公约》。有1000多万人口的南联盟被拒之于萨拉热窝会议之外,而亲西方的南联盟黑山共和国领导人则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这是西方国家为结束巴尔干地区种族冲突采取的第一个总体行动,用西方舆论的话说就是“巴尔干地区的欧洲化”。

该公约可以用“许诺+承诺”来概括,即西方国家许诺以一个“小型马歇尔计划”帮助巴尔干各国振兴经济,最终实现其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欧洲梦”;巴尔干国家则承诺建立民主、法制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地区合作。加入北约的前提是解决边界和少数民族问题,这正是巴尔干国家多少世纪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欧盟对地理和经济上更为接近的中欧国家已经许诺了10年。而巴尔干国家不要说接近欧盟的经济水平,就是恢复到战前水平还需假以时日。

——据杨志清《巴尔干“欧洲化”的艰难道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东南欧地区形势剧烈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南欧稳定公约》的作用。
2023-08-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四七九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管理体制、规则、方法和行动。国际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其他行为体,为实现共同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设立的非营利机构,旨在通过成员间的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现代意义的国际组织产生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

1909年至2020年全球各类国际组织的数量变化

时间1909195619902020
数量21311172665673000多个

——摘编自高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大幅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对全球治理的作用。
2023-08-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2023-07-10更新 | 2279次组卷 | 20卷引用:福建省南安市新侨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限时模拟训练(2)历史试题
6 .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大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开始重新探究中国经济发展落后的种种原因,寻找消除各种危机的良策,开拓促进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曾想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现代发展历史的新的经济奇迹。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举措为70年代末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中国向西方开放,最大的障碍是中美之间长期的对峙、隔绝。消除了这一障碍,也就为中国对外开放打开了战略窗口,铺平了发展道路。

——摘编自戴鞍钢《邓小平与中国对外开放》

材料二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世界各地因资本的跨国运动愈发密切地被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联系起来,世界不断变小的空间体验日益深刻;二是规模不断扩大的资本(公司)不断突破国家、民族限制,寻求建立全球性生产网络,“中心一外围”的国际分工结构日益将世界各地的生产纳入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代表了发达国家政府支持的私人资本的全球扩张,其在全球活动中的行动逻辑、组织形式和话语体系始终要求建立一个充分实现自由化、私有化的世界市场,而这恰恰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行动蓝图。

然而,全球化浪潮中国家主权的让位并没有实现西方世界的自由和繁荣,俄罗斯的私有化之痛、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危机使其至今仍在经济、政治方面徘徊不前。反观日本、新加坡等东亚国家战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构建与融入全球化的有机结合,使得东亚模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模式。

——摘编自谢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

材料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就应该同时服务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这样才会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

“一带一路”战略,首先从国内来讲,就是要把我们过去长期是对外开放的边远地区和后方,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变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而使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能够得益于对外开放战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全球来讲主要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这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可以说包括了全球最贫困、封闭、落后的地区和人口,所以,“一带一路”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一个超级扶贫战略。

——摘编自龙永图《“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外开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使本国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宝贵经验。
2023-05-28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险些引发美苏在中东的直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引发西方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未曾断过,但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伊拉克。伊拉克战后,中东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挟伊战速决之势,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中东地区成为其建立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成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正在东移。这种变化不仅给阿以冲突的基本格局带来冲击,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以双方,使双方进行战略调整。中东地缘政治的巨变,也使外部国际力量调整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

——摘编自余国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嬗变与阿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西方刻意淡化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意识,许多原来属于一国主权之内的人权、民主问题成了南北关系问题,单一的发展问题发展成各种经济、政治问题的集合;占世界人口17%的24个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21%,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有13亿人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全世界用于科技研发的支出中,发展中国家不足5%,科技人员只占全球10%。在20世纪最后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发展中国家每年将25%以上的出口收入用于还债。发达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图谋与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愿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针对全球性的核扩散、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活动、国际范围内的难民、环境污染和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合作。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即使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得不关注南北问题,南北关系因全球性问题的存在而更加引人注目。

——摘编自袁东振《全球化时代南北关系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冷战后南北关系发展呈现的特征。
2023-05-08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二战结束前,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以1931年为界可分为两阶段,苏联在第一阶段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经济,在第二阶段开始收缩对外经济关系的规模,努力要实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1931年后,由于斯大林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看成解决经济困难的一种暂时手段的错误认识,苏联的对外经济联系规模开始收缩,形式也逐渐单一化。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苏联同许多国家的经济联系,经济联系的形式主要是由同盟国按租借法案提供的军事援助,对外贸易的规模进一步缩小。

——摘编自张俺元、卢志渊《论1918~1945年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

材料二   从2014年3月以来,欧美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经济制裁,制裁领域包括能源、金融、军事、工业等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方面。外部制裁加上国际能源价格的低位走势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能源方面,俄罗斯能源产能与国际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金融方面,2014年,卢布贬值超过了50%,俄罗斯外资流失预计高达1000亿美元,俄罗斯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将有所增加。农业方面,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必然提高其国内消费成本和食品行业的价格。对欧盟而言,尽管相互制裁有利于平衡欧俄贸易结构,但也加大了欧洲经济复苏的难度,欧盟在此次制裁与反制裁中可能会损失400亿~ 500亿欧元,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士认识到俄罗斯的衰落对欧洲是危险的。

——摘编自吴鑫凯《俄罗斯经济危机与俄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年前后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不同阶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美制裁俄罗斯的影响。
2023-06-21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详尽地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下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原因基本观点
两大阵营内部紧张的关系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各怀鬼胎,关系微妙复杂。国际关系普遍脆弱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的战争罪责德国为追求自己的实力强迫扩张
战争机器的发展各国相继扩军;成立总参谋部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助长了军国主义情绪;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使得战争愈益可能
巴尔干战争巴尔干战争导致东欧国家之间仇恨更加强烈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14年以前,广泛传播的西方乐观主义带有一种国际性质。帝国主义者认为西方领导者给“劣等民族”带来了新的启蒙。19世纪晚期,已初步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国际组织,这为正在发生的国际危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路。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思《全球文明史》


(1)请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上述材料关于“一战”爆发原因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从一战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的历史教训中获得了怎样的历史启示?
2023-06-05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