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商业中心出现;第二个是唐宋后期,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明清,两者都是延续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第三个高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简明指出中国的应对举措。
2023-02-10更新 | 282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时代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宋代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陷入缓慢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很多科技知识通过传播被不同文明所分享。比如,中国人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贡献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的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等方面的技术。

——摘编自焦郑珊《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星空》

材料二   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别人的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200年以来,科学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但是科技给社会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与问题。未来科技走向何处,人类文明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摘编自韩启德《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并分析19世纪后半期科技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信息时代下人类面临的挑战,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的必然性。
3 . 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为前提和基础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合作为导向,扩大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参与全球治理则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将维护自身的国家主导权与优越的国际地位置于首要地位。中国强调各国主权平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美国更多地强调本国的主导作用,追求自身在国际制度中的优势地位。中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参与全球治理进程,随后逐渐扩展到网络和太空等新兴领域。美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参与面极广。两国进行过有效合作,但中国主张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美国则更加偏好单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中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注重世界的整体性和全球公益,强调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考虑问题,重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统筹协调。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服从于国家治理需要,更加内向化,倾向本国国内事务。

——摘编自吴志成、李颖《中美全球治理战略比较》

材料二   自一战以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先后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颜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后冷战格局三次重大转变。这些全球治理体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深受资本逻辑和权力政治的驱使,是一种典型的霸权政治和均势秩序支配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基本上摒弃了殖民掠夺的血腥手段,提倡“平等”“合作”“共治”等理念,赋予每个参与主体公平“发声”的权利,但这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形式和手段而已,这完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完全是建立在大国之间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排他性的“单边治理”体系或“西方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世界权力结构深刻重塑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严重缺失的主体性矛盾和缺陷。

——摘编自殷文贵《批判与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变革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两国全球治理战略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11-04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1896~2021年,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2届。在1896~1956年的前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和美国就举办了其中的15届,占比93.75%,另外一届由澳大利亚举办。在1960年之后的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不包括苏联和1991年后的俄罗斯)和美国举办了其中的7届,占比43.75%。上述变化折射出(     
A.国际体育运动走向分散化B.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缺失
C.欧洲和美国城市功能弱化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险些引发美苏在中东的直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引发西方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未曾断过,但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伊拉克。伊拉克战后,中东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挟伊战速决之势,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中东地区成为其建立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成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正在东移。这种变化不仅给阿以冲突的基本格局带来冲击,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以双方,使双方进行战略调整。中东地缘政治的巨变,也使外部国际力量调整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

——摘编自余国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嬗变与阿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管理体制、规则、方法和行动。国际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其他行为体,为实现共同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设立的非营利机构,旨在通过成员间的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现代意义的国际组织产生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

1909年至2020年全球各类国际组织的数量变化

时间1909195619902020
数量21311172665673000多个

——摘编自高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大幅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对全球治理的作用。
2023-08-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三)
7 . 下图是关于全球跨境贸易与投资年均增速(%)的统计,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B.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C.西方发达国家需求萎缩D.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
2023-05-24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届高三考前打靶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漫画《国际贸易》,图中一人砌墙、一人砸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贸易壁垒与全球化相辅相成B.全球治理的新方案亟待提出
C.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必然D.当今时代主题发生关键变化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联合国成立后,英国决定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4月,苏联提出欧洲的犹太难民问题不能靠移民巴勒斯坦来解决,主张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军后,由联合国出面组织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和民主的巴勒斯坦国,保证巴勒斯坦境内的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权利。5月,苏联代表又在联合国特别会议上指出:“事实证明,西欧国家并不能保护犹太人的生存和权利……这说明犹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愿望是合理的。不考虑这个事实而拒绝犹太人有建国的权利是不公正的。”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

——据肖瑜《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影响其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色列成功建国的条件。
2023-03-30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九市(广安广元眉山内江乐山遂宁雅安资阳自贡)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G8(即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非正式对话的形式;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材料二   中国的崛起是国际格局变革的重大推动因素,日益影响着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进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述全球治理机制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变革中发挥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