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17732月开馆后,仅前后选用的誊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2024-02-2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以儒家的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注重什么,学校也重视什么,科举考试支配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士子为科举考试而学,学校为科举考试而教。

——摘编自谢伟岸、肖志坚《从李约瑟难题看科举选才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需要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京师同文馆成立,接着电报学堂、实学馆、矿务学堂等各类实业学堂纷纷创办。洋务派很重视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质学、开采、冶炼、医学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更有效的办法是将有造诣的学生选送国外留学,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出国留学生有400余人。

——摘编自商鸣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人才奇缺,科技工作更是如此。党和政府从思想到行动开始理顺并探索科研工作以及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外科学家归国,并且通过留学苏联、东欧等国家以及建立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1952年中国收到了近5000种苏联免费提供的书籍,其中许多书被列入中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计划。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之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等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到1955年,我国科研机构达840多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2.5万人。

——摘编自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培养的相似之处,并分别说明其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今科技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
2023-08-30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以伟(1573-1633年),江西上饶人,万历年间中进士。其座师冯琦及同年多人均与传教士有交往。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结识利玛窦并见到了其寓所的世界地图、西文书籍等,其中地圆说对他触动尤大。他对西学的认知,集中体现在《泰西水法》序和《七克》序。《泰西水法》由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熊三拔和徐光启合作完成,主要记叙取水、蓄水之法,是传入中国的首部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书。郑以伟《泰西水法》序充分肯定了书中取水具的实用价值,同时质疑了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七克》为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庞迪我所撰,宣扬“谦让以克骄傲”等,寓道德训诫于故事、寓言中,颇受欢迎。郑以伟为《七克》所撰之序,一方面肯定其收拾世道人心的功用,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天主教“七克”不如周敦颐“主静”说触及根本。

——摘编自陈拓《晚明内阁阁臣郑以伟与西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以伟传播西学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以伟传播西学的贡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札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与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2023-03-23更新 | 389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面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据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     

作者

成果

魏源

《西北边域考》

沈圭

《新疆私议》

李兆洛

《大清一 统舆地全图》

官方修订

《钦定回疆则例》

A.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B.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C.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D.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时珍耗费27年心血著成《本草纲目》,他在该书凡例中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突破了之前药物的分类法,“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创立了全新的分类法。李时珍在著录本草的过程中,旁引前人的医籍、本草,重视记录其在临证中应用本草、方药的心得体会,记载了大量李氏诊疗医案。李时珍在编著时,书考八百家,对诸医家的医学理论多有传承创新,郭沫若称赞他“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摘编自左刚等《从<本草纲目>探析李时珍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贡献。
(2)据材料分析李时珍能够著成《本草纲目》的原因。
2021-11-18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高考仿真模拟卷(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在当时刊刻发行后,很快流通南北各地。以下是选自该书众多插图中的两幅。(注:耔z ǐ ,即在禾苗上培土)

据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固化B.经济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
C.江南生产技术水平提高D.科技对生产发展意义重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