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据史料记载,“明初以后科举考试改为南北中卷。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开国皇帝明太祖是南方人B.明政府的政治中心在南方
C.南方的人口数明显多于北方D.不同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
2 . 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
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
3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料。史料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B.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
C.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D.简化科举取士的程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弊端暴露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王氏为上品家族D.君权遭到剥削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建水文府始建于元代。明朝建立以后,儒学在云南广泛传播,建水文庙得以大建修建。大成殿是其精华部分,供奉着孔子塑像。东西厢房祀奉先圣先贤79人、本地乡贤名宦及忠义孝悌之士75人。第二大特色建筑是明伦堂,系元明清三代建水地区的官学讲堂,从这里走出去数千成万计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甚至殿武,经公开科考成为栋梁之才。数百年来文庙笃守“耕读传家、修身报国”之信条,为建水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摘编自陈旸《建水文庙建筑装饰的文化含义》

材料二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下、西迁,最后在昆明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办学近9年的历程中,联大师生虽然从没有摆脱过缺钱缺粮的困境,但始终昂扬着为国教书、为国读书的热情与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先后有约8000学子在西南联大就读,涌现出一大批一流人才: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5位院士和他们培养的几代专家学者。

——摘编自龙舟、黄想楚《铭记联大历史赓续精神文脉》

材料三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也持续推进,全国上下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请的文明风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学状况,在2008年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地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贯彻,极大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南建水文庙兴建的原因并指出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核心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南联大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桂梅老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原因。
8 .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2019-01-30更新 | 2783次组卷 | 4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0-11-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