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宋太祖)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端矣。”

——摘编自《宋史》

周进监管广东院试的时候,连试卷都还没有全部收齐,就把魏好古定为了秀才第20名。范进监管山东院试时,有人冒认为周进的学生,虽然其成绩很差,但范进也因周进是自己的恩师,而寻私放过了。

——摘自《儒林外史》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1)指出材料一中的史料对研究科举制的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中近代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对其作出合理解释。
2022-10-1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不同时期有关科举制度的史料。

时期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毅,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材料二   “考试权独立”思想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成为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考试制度确立和推行的直接理论基础。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提出了以考试权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他令法制局的文官编写草策,规定文官考试委员隶属于内阁总理,掌管高等文官考试、任用等事项,以及高等文官试验科目厘定事项等。南京临时政府遵照孙中山的考试权思想,先后拟定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等有关文官考试的法令。这些法令对文官的考试和任用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划。《任官令》规定了简任、荐任和委任三种不同等级的文官任用规则,还规定了考试的种类、资格、科目与作弊的惩罚等。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暂,参议院没有完成这些法令的立法程序,但这些法令对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参加考试担任文官的权利。“考试权”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摘编自邱静远《依法治考: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材料一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对南京临时政府文官选拔制度的影响。
2023-08-11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总的来看,(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依据史料,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2023-08-1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4 . 史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二 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与北洋政府相比,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
2023-08-19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一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史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

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一年级1948324212
二年级1948234212

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史料二,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
6 . 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临时约法》的弊端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904年“癸卯学制”初等教育简表

类型年限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毕业奖励备注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初等初等小学堂艺徒学堂5修身、读经、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等实行义务教育,1909年学生117874人。
高等小学堂初等实业学堂4秀才修身、读经讲经占到1/3课时

——据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整理

材料二   清政府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

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末出现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自学务大兴,只日本一国,每岁吸我膏血,不下数千万金。在廷诸臣,日日侈富强,乃酿成此极贫极弱之证,其何说以解此?

——摘自《宣统政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科举制在中国存在1000多年,清朝末年走到了尽头。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史料一   戊戌维新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梁启超认为“欲兴学校、育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八股文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

史料二   八股取士废止的诏令发布后,“守旧之徒相顾失色,有窃窃然议阻此举者”。还有大臣联名“翻国是,复八股”,不少长期习举业的士人也强烈反对,“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戊戌政变后,清廷谕令:“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的原因。

史料三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历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回答:
(3)根据史料,概括梁启超主张恢复科举制的主要依据。
(4)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废除科举制度的认识。
2020-10-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更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

——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10 . 张之洞在清政府允许创办新式学堂后,于1907年上《创立存古学堂折》,其中指出:“若中国之经史废,则中国之道德废,中国之文理词章废。正学既衰,人伦亦废,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据此可知,张之洞(     
A.肯定了科举制的价值B.阻挠西方文化传播
C.警示教育改革的影响D.反对学堂选官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