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0-10-09更新 | 5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限时训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

概况

先秦《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
汉代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唐朝《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宋朝《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至僻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
清朝《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
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 . 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出处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亲属相为容隐”
A.逐渐强化血缘关系B.法律与公德融为一体
C.儒家伦理观法律化D.封建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2021-09-17更新 | 860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检查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政府道德法》规定政府官员必须建立个人及亲属财产申报制度,并对其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了详细规定
《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要公开、平等选拔政府官员及政府雇员,必须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协从舞弊等
《监察长法》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是独立的监督机构,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
《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摘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材料三   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材料四   在古代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原因就在于专制制度本身是阴暗的、不透明的。现代西方国家吸取了这一教训,通过完善民主制度,提高政治透明度,从而使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

——摘自谢鹏程《国际反腐败的经验措施》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分析古代中国反腐败措施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的共性。
(3)据材料二、三、四指出现代西方国家清正廉洁局面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句话的理解。
2021-08-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五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唐代关于年龄与刑罚的界定。它反映了唐朝政府

年龄

刑罚

七岁以下、九十岁以上虽有死罪,不加刑。
七岁至十岁(含十岁)、八十岁(含
八十岁)至九十岁
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
十岁至十五岁(含十五岁)、七十
岁(含七十岁)至八十岁
犯流罪以下,收赎。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不用此律。

A.法制建设趋向完备B.立足维护民众利益
C.治国包含人文关怀D.力图缓和阶层对立
2020-12-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秦律中规定的罪名。由此可见,秦律
不敬皇帝罪对皇帝本人有失恭顺、对其命令有所息慢,都被视为对皇帝不敬,要予以严惩
训谤与妖言罪禁止诽谤皇帝,甚至禁止聚集私下讨论
以古非今罪以过去之事非议或指责当朝政策和制度
投书罪投递有害于统治秩序的匿名信

A.注重社会舆情B.维护专制皇权
C.条文细密严苛D.严厉打击犯罪
2020-11-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不同时期治国思想的史料,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史料记载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出礼入刑。《顾钧集》第5卷

A.伦理纲常为立法的基本原则B.统治者特别重视教化的作用
C.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D.统治者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8 .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
9 . 下表中所列言论,都强调了
A.秦朝制度创新B.秦朝法治严酷
C.秦国崛起之因D.秦国奠定霸业
2020-10-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灾荒救济制度也称荒政。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荒政的雏形。《晏子春秋》记载,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 17 天。晏婴将自己禄田的粮食发放给灾民,并去见齐景公说:“我跟随在百官之后充数供职,却让百姓生活贫困而得不到救助,让君王沉迷于饮酒作乐、失去民心而不知担忧,我的罪过实在太大了!”请求辞官。

景公急忙追赶……找到晏婴说:“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晏婴于是回到朝廷,动用国库粮食进行赈济。

——摘编自《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与运用》


(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分析齐景公接受晏婴建议的原因。

材料二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把汉唐以来临灾救济和时断时续的常平仓(政府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收购,谷贵时减价而卖出)、义仓(政府直接赈济)等荒政措施,提高到作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阶段。

王安石的思想深受孔、孟以来儒家正统派的影响。他设提举常平司,掌管常平仓、市易、水利等,“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若从荒政的角度考察,变法的终极目的是培育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必要的社会救济。“损有余以补不足”,将抑制兼并与救荒紧密联系起来。

1085 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废。1098 年,宋哲宗“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 类著其法,总为一书”,颁行全国。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从荒政的角度评析王安石变法。(要求:史论结合,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料三清朝前期各时段灾赈、灾蠲(注)如下表所示: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总计

灾赈占受灾比例(%)

5

21

61

63

32

21

39

灾蠲占受灾比例(%)

66

77

72

57

25

37

54

注:灾赈是指在受灾后由政府发放钱粮等对灾民进行救济。灾蠲(juān)指或免除灾区全部租赋,或减征租赋数额,或延缓征收时间,以减轻灾民负担的措施。

——摘编自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3)依据材料三,对照前后阶段概括康乾时期荒政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实施社会救济的影响。
2020-07-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