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铸就了“西迁精神”的丰碑。这说明了(     

A.西部地区开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
B.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西迁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D.西迁的交大师生践行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2024-03-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部署下,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整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出版社会公德教育普及型读物;在城市制订市民守则,在农村推广乡规民约,清除封建陋习;并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这说明,我国(     
A.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形成B.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C.重视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史里有“存留养亲”制度。《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管,留养其亲。”《唐律疏议·名例》中犯死罪非十恶条称为“权留养亲”,规定犯流罪而祖父母、父母老(年八十),家无期亲成丁者,权留养亲;但如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仍执行流刑。宋、明、清律还定死罪犯亲老疾应侍者须上请,但十恶之罪除外。

——摘编自刘晓丛《中国法律的刑罚对人们心灵的教化作用》等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纂成《大清民律草案》,这是“我国民法史上第一部按照资本主义民法原则起草的民法典”。由于清政府的垮台,此草策也就丧失了变成正式民法典的机会。1925-1926年,北洋政府编纂的《民国民律草案》参照传统大陆法系,按照“以物为本”的原则,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共5编。草案完成时,发生北京政变,国会被解散,无法继续审议通过。

20211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立法精神上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设了人格权和侵权责任两编,在总则编中设专节,专门规定监护制度,内容涉及监护人义务与职责、监护种类等方面内容,同时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都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民法典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民法典编纂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存留养亲”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清末民初的民法典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法制史演变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对《家庭教育促进法》《湿地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草案)进行审议。这说明我国(     
A.立法工作注重回应民生关切B.开始重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
C.市场经济保障机制走向成熟D.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2年8月10日,邓小平同邓颖超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等人。邓小平在谈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指出:“延安时候我们有什么?物质条件很差,就靠精神文明,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精神有决定意义。”最能反映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是(     
A.向雷锋和焦裕禄同志学习B.“五讲四美三热爱”
C.爱国主义教育D.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6 . 出现如图曲线变化的主要主体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与立法机构的努力B.“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
C.改革开放的需要D.法治自身需要完善
2023-10-10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永坦入选“时代楷模”。他在九十年代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长期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刘永坦院士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苦干实干 心系群众B.科技报国 治学严谨
C.冲锋在前 舍己救人D.淡泊名利 乐观自信

8 .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福建各地方志及官书吏训中,民众“好争健讼”的记载可谓延绵不绝。“士不自爱,乃好干讼”,“在清时皆有功名”等描述,都指向了福建讼师的“士类”身份。讼师们充分利用超群文笔、通晓律法、功名在身等条件,向事主索取“或千余金,或数百金,约定不贰”,以为诉讼服务的报酬。为了抑制讼师“唆讼”,《大清律例》明文设立“官代书”,试图以行政力量打破讼师的“饭碗”,地方官府还多次下令捉拿、禁止讼师,突出道德礼义的教化作用,从而实现“和乡党以息争讼”“息诬告以全良善”的作用。

——据汪毅夫《讼师唆讼:清代闽省内地和台地的社会问题》等整理

材料二   厦门租界的领事法庭上外国律师扮演了重要角色,刺激了福建近代司法机构的建立及本土律师的产生。20世纪以来,《大清刑事民事诉律》《律师暂行章程》等法案对律师职业及其体制进行了持续完善。到1931年,16个有律师的省份中福建跻身全国前五,但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地。当地按地方法院辖区设置律师公会,凡开业律师均须参加,逐渐取代外国律师在闽的垄断地位。除出庭辩护和代理之外,不少律师还受聘为工商业者的法律顾问。律师公会规定酬金的上限,尽力避免会员的乱收费行为,还落实国家的平民法律扶助制度,引导律师承担联系一般民众与法律体系的职责。

——摘编自刘芳《近代福建的讼师与律师》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建古代讼师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福建律师职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律职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模精神的“变”与“不变”

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从萌芽到雏形再到成熟历经近九十年。下表反映了我国劳模精神演进的历史阶段特征。

时期劳模代表劳模特征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吴满有、赵占魁等“为革命生产劳动、为革命拼命献身、为革命苦干巧干”的“革命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王进喜、时传祥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老黄牛型”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郭明义、包起帆等以创新创造、争创一流为核心与灵魂,呈现出“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特征

——摘编自王海亮、李庆华《“变”与“不变”:论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与劳模”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8-28更新 | 35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