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种家族本位的法律伦理并非完全是穷途末路的罗网与糟粕。“礼法合一”的律法结构形式,以“礼”与“法”的相互勾连,将“人”“家”“国”三者天衣无缝地统合起来。显然,家族本位伦理如果能够剔除专制主义与身份等级的控制色彩,不过分扬尊抑卑,不颂扬等级差序,不轻视个体人格价值,那么,其内在所蕴含的仁爱孝悌的亲情法则、谦和好礼的交往法则、诚实信用的经济法则、克己奉公的社会法则,都不失合理性及有效性。

——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

材料二:在清末民初律法的演进中,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侵入。律法的方向从“变法不变道”转换为“变法也变道”,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律法的主旨从“家族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更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本位”,律法的标尺从完全的“重义轻利”转化为部分条款的“重利轻义”。清末民初的律法不停更改着自己的伦理内涵及具体条款,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传统伦理的现实价值并没有被定格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再度如浪潮般回卷、复归。

——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

材料三:在近代社会转型和法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法制确实在向西方标准转型,表现为西方形态化移植、引进、吸收西方的制度文明。这就是中国的外倾运动方向,这是一个从被迫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除此之外,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转型还有一个内倾的运动方向,或者说是“中国化”的运动要求。这与法律西方形态化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近代化转型。

——摘编自张晋藩《“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法律伦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当今依法治国的启示。
2 . 下面是1966~2002年《人民日报》报道的英模人物行业分布数据统计表。对材料中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份
工业商业服务业农林牧副业科教文卫系统部队公安系统机关单位合计
1966~1976小计1406362187238206896
比例15.63%7.03%6.92%20.87%26.56%22.99%100%
1977~2002小计6335833989507197904073
比例15.54%14.31%9.77%23.32%17.65%19.40%100%
A.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新风尚B.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符合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D.顺应了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
2024-05-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对商标申请、审查、注册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对所有未注册商标进行登记,于1957年推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意见》。这些做法(     
A.旨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
C.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D.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2024-05-17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发展历程

时期主题具体内容
19491985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下的初步研究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公民的公感。
1986200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的探索研究培育有理越、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0012011德法共治方咯下的拓展研究以热爱和国、服务人民、崇高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2年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引领下的深化研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摘编自蔡丽《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因素。
2024-05-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9年,文化部下发文件,允许艺术院团进行改革探索。北京市京剧二团试行“演出承包经营责任制”,启动面向市场的探索之路,尝试突破传统行业体制下“单位—个人”严格的“保护一服从”关系模式。这(     
A.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B.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
C.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地位D.为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一定空间
2024-05-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Ⅶ)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表中法令和决议的颁布(     
2013年至2020年党和政府颁发的法令、决议(部分)
时间大事记
2013.2《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3.11《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2《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2015.4《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201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2018.7《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4《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202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制基础B.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C.反映出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D.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构建新政权的运行秩序。新中国成立后,一届人大制定和颁行了1954年宪法,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又颁行1982年宪法,并逐步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等重大理念。后来,又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推进宪法与时俱进,形成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4个宪法修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及时确认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就与经验,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摘编自杨琳吴磊《中国共产党人民宪法观的百年演进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我国制宪实践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的制宪实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档案馆库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政体和经济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体系被打破,此时的档案管理机构逐渐开始呈现社会性,不再仅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统治工具,设置档案机构的社会实践领域也开始扩展。在中央和地方,机关档案管理机构普遍建立,并形成了一定体系,还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家档案馆,即文献馆。文献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国家档案馆,它不同于近代的机关档案室,是一个专门管理历史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它的诞生与明清档案的整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外,在企业当中也开始设立了保管文书和技术档案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54118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请,批准国务院设立直属机构——国家档案局。消息在报刊发表后,引起全国档案工作人员的欢欣与拥护,大家纷纷对国家档案局的诞生表示祝贺。国家档案局成立的决定,证明了中国人民与政府万分重视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表明中国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走上了康庄大道。国家档案局的成立还意味着向全国宣告档案文件是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档案文件也将为人民利益与国家建设而服务。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又一次以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反动统治者在几十年来也没有做起来的事,我们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仅五年,就实现了成立全国档案领导机构的意愿。

——摘编自吴宝康、程桂芬《中国近现代档案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档案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中国近代说明新中国档案管理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力,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B.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
C.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D.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2023-04-23更新 | 36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在政治、军事、刑事、土地、人权和经济方面颁布了系列法律条文,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陆军刑律》《商民运动决议案》《佃农保护法》《工人运动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在共产党作用下,法律制度建设倾向工农等下层人民,注意到人民的重要地位,使得社会身份得以重视,这在近代中国法制史上公开颁令是第一次。

——摘编自姚庆《论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转型之路》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这个宗旨贯彻到法治建设之中。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所明确的“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便利人民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无论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新时代法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立法领域,还是执法、司法领域,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旋律,都使得我国法治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王春业《论百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汉国民政府法治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