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2022-12-18更新 | 1494次组卷 | 6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赫尔德是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倡导关注德国民歌,认为民歌之于德语,德语之于德国民族文学,德国民族文学之于德国民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日耳曼人,而不是黑森人或图林根人或达姆斯塔特人”。材料表明
A.德国民歌是德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赫尔德发掘了德国民歌的文学价值
C.民歌运动有利于增强德国的民族意识
D.赫尔德使德国民歌重新焕发了生机
2021-09-26更新 | 1463次组卷 | 2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
2021-10-11更新 | 1696次组卷 | 39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10月山东学情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欧洲的12世纪是一个政治运动和政治辩论活跃的时代,人们更加迫切地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更广阔地域的法律来取代原先的地方法和习惯法,于是兴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这有助于
A.动摇教皇权威B.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开辟新的航路D.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021-06-04更新 | 126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到15世纪末,欧洲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西班牙的费迪南和伊莎贝拉(1479-1516年在位).英国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等君主主政下的政治结构都已非常强大。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欧洲来说
A.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B.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巩固了天主教会统治D.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2021-12-16更新 | 991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综合材料谈谈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巾得出的启示。
8 . 曾纪泽谈到“改约之事,宜从弱小之国办起,年年有修约之国,即年年有更正之条,至英、德、法、俄、美诸大国修约之年,彼迫于公论,不能夺我自主之权利,则中国收复权利。而不著痕迹也。”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A.体现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近代化B.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
C.尚未认识到西方侵略的危害性D.反映国际治理体系渐趋公正化
9 .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但同时又承认了另一类政治实体,即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成为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B.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D.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不列颠("Britannia"或"Britannus")最初是罗马对生活在不列颠岛的原始民民的称呼,经过都铎王权和精英阶层的重塑,不列颠人由中世纪时期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的代名词,向"英格兰和‘凯尔特’各族”的共同称呼演变。这样做促使英国
A.向政治文化共同体演变B.重构民族国家集体记忆
C.塑造共同的社会价值观D.开启了政治现代化步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