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4年普鲁士在中国领海拿捕丹麦商船事件中,总理衙门采用《国际公法》迫使普鲁士认错赔偿,释放丹麦商船。此后,部分先进国人建议“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渐而实现平等往来。洋务运动时期,薛福成认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而王韬则表示:“此盖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然而在外国人的影响下,国人将“公法”视为天地自然之力,这也恰恰掩盖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规治”全球的政治特性。孙中山对“欧洲中心”的国际法体系及国际秩序进行系统思考,他认为应以“中国—亚洲中心”抗衡,融入国际法及国际体系与对外开放应坚持主权原则、平等互惠、为我所用。

——摘编自王宇航《中国国际法观念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国际法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统治者大多来自法国,并在法国长期占有领地。两国间没有明确的国家政治边界,甚至英国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未形成。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英国惨败。在英王爱德华一世鼓动下,“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迅速流传。战争结束后,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国内市场,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另一方面,国王在财政上和政治上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于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

1533年,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上诉法》,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并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陈昀岚等《从战争和改革的视角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材料二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促成14—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是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形成过程就是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主义,而不同的民族主义使得各个国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中孕育,在西方民族主义传入后产生,在一次次民族觉醒中发展,经历了清末民初、五四时期和抗日救亡运动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有过大汉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排外主义等负面因素。譬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行为,就是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达于顶点、社会衰落跌入谷底的极端之举;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人士在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也有过民族复仇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思想;近代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势力长期存在并与境外干涉势力勾结,这也是中国人民不得不长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斗争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独立与复兴、追赶世界先进的长期奋斗中,守旧复古逆流也时沉时浮,等等,但这些绝对不是主流。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更没有对其他民族构成威胁、带来危害,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没有走极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在世界范围内,要说扩张地进攻的民族主义,最典型的莫过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摘编自舒迎香《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特征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形成原因,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没有走极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
2023-12-14更新 | 21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它一直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摘编自赖海榕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分别归纳每一阶段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推动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

——改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   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改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
2023-11-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民族主义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资产阶级用民族、祖国的观念把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想。它明确提出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个性的公民观念,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用民族国家代替王权国家、用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代替了王权利益至上观念,主权不受侵犯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

——摘编自张国臣《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它认为在竞争激烈、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它强调把国家的边界尽可能的扩张到本民族全盛时期所统治过的历史疆界或天然疆界,极尽可能地为本民族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它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最有资格普及到所有的民族。它认为民族间的竞争根本上依靠军事力量,并且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进步。

——摘编自于海峰《论民族主义的演变、作用与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欧洲民族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文中“民族”一词写作“nation”,字面意思是“出生、出身、起源地”。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按照四个“民族”划分教员和学生,每一个“民族”群体来自于相同的地方,讲同样的语言。另外,文化、历史、传统习俗、宗教被视为衡量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准。18世纪,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对于民族的定义是:“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民族指代的是相当大的一群人,他们居住在一片有明确限定的国家范围之内,并且遵从同一个政府的命令。”法国大革命后正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的:“所有主权在根本上属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这里的“国民”二字在英文中使用的是“nation”,当法国的革命者们使用它的时候,所指显然超过了国王与贵族的范畴。此时的民族意识与反对封建争取平等与自由的意识相一致。法国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显示出极强的政治影响力,并且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展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于欢呼法国革命和反对革命法国的斗争中,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开明领袖痛感必须有某种统一。普鲁士承担了这种责任,同时也将“强权原则”、国家利益至上主义推向极致。

——摘编自陈乔一《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民族主义及民族历史书写》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至20世纪20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相比,18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法国民族主义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西欧民族国家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形成并得到巩固,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到国王手中。在王权盛行的17世纪,国王利用手中的绝对权力不断发动战争。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修斯强调国家主权,主张对战争行为进行限制。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基雅维利力图建立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不受教会控制的民族国家。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与洛克二人认为国家是人民契约、人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产物。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洛克指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摘编自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文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1912年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四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此后,共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团结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摘编自曾科《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华民族”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建国后党中央派大批民族工作队到边疆地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共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初步探索时期,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民族区域自治法》,因地因族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把握民族工作,进一步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近代中西方国家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12-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

材料二   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尚莲《中世纪英格兰官方语言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