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继日内瓦会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万隆会议期间,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把坚持原则和灵活的外交结合起来,求同存异,积极化解矛盾,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除了参加正式会议外,还广泛地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阐明中国政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进和加深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亚非许多国家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可以得到中国的支持和合作。万隆会议后,团结反帝成为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动员和鼓舞了亚非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到1960年,亚非地区又有28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

——摘编自顾宁等《新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外交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万隆会议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对红色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并未急于通过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的途径实现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关系的建立,而是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和人文交流的手段进行,并辅助宗教和外援,最终助推中阿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摘编自刘辰《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研究》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阿拉伯国家也处于变革自强、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把握历史大势,回应人民呼声,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滴编自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发展中阿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2023-11-13更新 | 9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练习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认为,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名为“天下”的中国世界秩序,朝贡制度是其核心,中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朝贡关系。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但这种贸易关系并非以贸易平衡为目标。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训》中嘱咐后世子孙不得“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属于天下法运行的外部表现。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但继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异性理念,“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家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条约关系各国将外交视为“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量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

——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相比,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3-03-06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外交援助与现代外交]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助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
2024-01-28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70---1973年,有12个西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把西欧定位在“第二世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摘编自田德文《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古代中欧交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前三十年中欧外交成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欧关系的认识。
2023-12-13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世界广大地区。争取民族平等成为中国革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伟大探索。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主持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很大转折,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和主张。

——摘编自周昆云《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民族工作简表(部分)

1923中国共产党成立蒙藏学校,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的早期共产党员
1934在瑶民地区,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和剥削,汉民与瑶民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1945党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2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79中共中央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
2017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摘编自李资源、卢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两次转变,并说明第二次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在经济、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意义。
2024-01-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


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
对时代主题的认知“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不是战争引发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
对国家身份的定位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大国外交的定位以关苏为重点,先后经历联苏反美、反苏反美、联美反苏三个阶段。在继续发展与美国关系同时,推进中苏关系正常化,同时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定位支持第三世界的反殖斗争、独立斗争和反霸斗争。与第三世界开展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谈判。
对多边外交的定位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加入联合国的一些国际政治、文化组织。广泛参与各类国际组织,除联合国之外,还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开展与东盟的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的联系。
对国家利益的定位重点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突出国家安全。突出发展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

——摘编自姚瑶《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进——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与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与20世纪50—70年代相比,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外交定位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变化的积极影响。
2023-11-29更新 | 4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公元前119年,实行军队屯田,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等各种用品由国家统一发给。此后,军队屯田逐渐成为主要屯垦模式。开始时屯垦多由临时机构管理,到汉元帝后,西域都护成为屯垦总管,下有都尉或校尉、曲侯、屯长等分管各屯垦点。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不仅为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重要国策。

——摘编自李祖德《西汉的屯田》等

材料二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1950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屯垦规划,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新疆的国营农场建设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曼《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之发展阶段与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在西域实行屯田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屯垦与西汉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