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历代王朝有一个基本的倾向,重视对中心区域的治理,通过对中心区域的治理而影响边缘区域,强调“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并且“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同质化的政权体系从中央延伸到边疆基层,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治理,彻底终结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松散的“中央——边疆”关系。针对边疆地区的落后状况,党中央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举全国之力对边疆进行援助和扶持。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中央政府不断充实和调整边防力量,不断夯实保障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群众基础,总体上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同时,党中央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积极因子,逐步探索出的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陶砥《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核心问题及方略,并简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中国方案”的内容及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3-05-25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届高三考前打靶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世界广大地区。争取民族平等成为中国革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伟大探索。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主持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很大转折,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和主张。

——摘编自周昆云《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民族工作简表(部分)

1923中国共产党成立蒙藏学校,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的早期共产党员
1934在瑶民地区,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和剥削,汉民与瑶民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1945党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2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79中共中央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
2017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摘编自李资源、卢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两次转变,并说明第二次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在经济、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意义。
2024-01-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继日内瓦会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万隆会议期间,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把坚持原则和灵活的外交结合起来,求同存异,积极化解矛盾,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除了参加正式会议外,还广泛地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阐明中国政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进和加深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亚非许多国家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可以得到中国的支持和合作。万隆会议后,团结反帝成为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动员和鼓舞了亚非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到1960年,亚非地区又有28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

——摘编自顾宁等《新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外交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万隆会议的影响。
6 . [外交援助与现代外交]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助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
2024-01-28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民族政策的三个阶段

阶段“盎格鲁一致性”政策时期“熔炉”政策时期文化多元主义政策
时间建国初至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
概况美国政府延续英国殖民者政策,对印第安人采取全面强制政策。从教育政策、唯英语语言教育政策、传教、土地私有化,授予公民权等方面入手,试图以“父亲”的角色将“未被文明开化”的“孩子”印第安人转化为文明的美国人。1863年,颁布《解放奴隶宣言》给予黑奴一定的人身权利移民在混合过程中逐渐美国化。使移民抛弃原有种族现念。完全混合为一个美国人。国家先后颁布了《惩治破坏活动法》《惩治煽动叛乱法》及《驱逐外侨法案》等法律强调各民族文化在美国制度文化框架下独立存在。美国文化则是这些所有民族文化的总和。1965年出台《移民与国籍法》,并调节相关法律,在就学和就业中考虑种族因素,给予一定的“配额”优惠政策

——摘编自李乔杨《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全面建设初期,党在调控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追求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主张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依据各民族的不同习俗,科学制定不同的民主政策;提倡大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主张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实行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成果,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邓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影响美国民族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政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70---1973年,有12个西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把西欧定位在“第二世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摘编自田德文《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古代中欧交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前三十年中欧外交成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欧关系的认识。
2023-12-13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援外医疗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援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经部和外交部联合下发了需要改进的几点意见:(节选)

自1963年,我国开始派遣援外医疗队(以下简称医疗队)以来,目前在国外已有34个队,近1200人。去年年底,还派工作组赴刚果、扎伊尔和几内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医疗队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几个问题提出意见如下:

医疗队的任务是在受援国的所在地医院与对方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开展医疗工作(不承担法医工作),并通过实践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以前在议定书中规定的医疗队协助对方开展预防工作和传授技术,今后不宜再作为医疗队的任务。

过去医疗队人员的组成基本上是成龙配套,人数较多。随着受援国医务人员力量的增强和我国内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今后医疗队人员要少而精,要打破成龙配套的框框。在医疗队工作的点上,对方有医生的科室,原则上我可不派人。

今后,凡新签议定书,一律写明医疗队所用的药品和器械由受援国提供。对提供药品、器械确有困难的国家,为解决医疗队开展工作的急需,可在议定书两年有效期内由我提供部分药品。我所提供的药品费用由受援国支付,支付确有困难的国家,可从我贷款中扣除(计价支付办法届时另商定)。

以前,我派往国外的医疗人员,绝大多数不会外语,给工作到来很大困难,并影响医疗队的声誉,尤其是费用负担改变后,受援国向医疗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出国人员的外语培训工作。

一九七九年六月三十日


(1)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中国对外医疗援助作出简要评价。
2023-10-1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