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2024-03-18更新 | 244次组卷 | 135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片区丙组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     
A.实现了各民族权利的一律平等B.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依据D.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023-12-2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由古至今,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政策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国家管理土司事务的机构主要有吏部、兵部、礼部等,地方设置的相关机构,既有布政使司,又有都指挥使司、羁縻卫所。一般情况下,布政使司管理设置在民族聚居地区的土府、土州和土县等土官机构;都指挥使司和羁縻卫所管理设置在靠近内地的土府、土州和土县等土官机构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等土司机构。清朝前期,中央设置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在地方,雍正三年(1725年),中央在西宁设置了“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一职,进而全面强化对青海地区四十家土司的控制。

——摘编自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是王爷、土司、上层僧侣等,他们因占有大量土地而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邓小平认为“减租、土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是完全不提……不是我们从外面给他们做决定,而是由他们自己做决定”。他主张先在民族杂居区进行土改,后在边境进行土改。最后,西南通过土地改革,政治权力深入少数民族乡村的各个角落。“全区农民协会会员已发展到2000万余人,占人口28%,人民武装已发展到224万余人,占人口3%。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批农民积极分子。……并随着运动的深入,在贫雇农积极动员起来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改造了农会领导成分和农会政权。”

——摘编自伍小涛《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建政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西南民族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西南民族政策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4 . 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6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A.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践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D.扎实稳妥地推进少数民族工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又一次陷入了没有秩序的黑暗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无数被屠戮的生命,各国开始了深刻反思。19449月至10月,中、英、苏、美四大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就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标达成了一致。1945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美国、苏联的领袖表示:“我们已经决定,与我们的同盟国一起尽早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1945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摘编自《联合国成立》

材料二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性转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己任,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制裁施压和“长臂管辖”,倡导以和平方式化解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同各国携手开辟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

——摘编自《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作用。
6 . 下表为l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     

1980年(件)

1990年(件)

2000年(件)

2010年(件)

2015年(件)

发达国家

2 687

2 075

14 406

85806

194 046

发展中国家

2 003

2754

15 688

58870

157 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185

10 574

27 959

合计

5 231

5 431

32279

155 260

379 216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09-24更新 | 393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据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某某国“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等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的常见字句。据统计,到1960年底,我国已向朝鲜、缅甸、埃及、阿富汗等22个国家提供过援助。这一举动(       
A.丰富了“一边倒”政策B.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
C.有利于外交僵局的打破D.体现了外交理念的转变
8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订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发展了民族经济B.使民族关系和谐
C.有充分的法律保障D.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2023-08-18更新 | 116次组卷 | 30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2023-08-18更新 | 335次组卷 | 3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旧的奴役统治制度—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是在自治区之下、县之上的自治地方,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是县级自治地方。这一措施(     
A.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
C.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