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评判,主张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英国一些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希望通过开放谷物市场的举措来换取别的国家对英国工业品的更大程度的开放。1845年,爱尔兰的土豆歉收使《谷物法》(旨在限制外国谷物进口)得以废除。1849年,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该条例对进入英国经商的国外船舶的船主、船长和船员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航海条例》为英国船只保留了大量的外贸业务,从而为维护18世纪英国舰队的霸主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葛正鹏《欧美国家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启示》

材料二   在1824年的总统大选中,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赞成保护政策。在1828年关税法下,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飙升至61.7%,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1833年,国会通过了妥协关税法,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规定关税税率的最高限额为20%。1837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信奉保护主义哲学信条的辉格党人赢得了1840年大选。接着,1842年关税法便恢复了1824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保护性税率。1846年,在沃克关税法下,所有关税的平均税率都比1842年法案或其以前任何法案的税率低很多,尤其是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减让关税。即便如此,至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平均关税率仍然维持在20%—30%。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1-31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所示为晚清上海中国通商银行等机构发行的庄票。庄票俗称银票,在晚清口岸城市中使用日益普遍,甚至参与饷银的发放。晚清庄票流行的背景是(            
A.列强资本输出的扩大B.近代银行体系的建立
C.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动D.清廷政治腐败的加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往往因疾病、年老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而陷入贫困,这一风险主要由家庭来承担,社区和教会也会给予某些济贫性质的保障。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意志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缓慢过渡,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企业主不会主动为工人提供风险保障。德意志工人阶级以捣毁劳动工具、罢工、起义、组织政党等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德意志的一些邦国政府被迫开始关注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1838年,普鲁士王国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强化了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这些措施和规定已具备社会保险的雏形。德意志帝国(1871〜1919年)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统一后面临的民族融合问题,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残疾与老年保险法》,确立了针对雇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王宏波《工人斗争推动德国社保制度建立》

材料二   1935年8月14日,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旨在建立一个社会性保险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及失业补助作出更为妥善的安排。该法包括三个部分:(1)养老金制度;(2)失业保险制度;(3)对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凡年满65岁的退休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获10〜85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其保险金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此外,各州在随后两年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从而给大约2800万工人提供了保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后社会保险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保险法》颁布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2023-06-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以前,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汴州才以此为契机迅速崛起,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汴州城市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中唐以后,汴河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

——摘编自井红波《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材料二   在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压力下,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直到1885年议会最终通过了曼彻斯特提交的方案。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加之曼彻斯特城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且运河出海口存在争议,因而运河从1887年动工,至1893年才宣告竣工。

——摘编自王伟《曼彻斯特海船运河兴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的开通对唐朝城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曼彻斯特修建海船运河的背景及不利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公报》作为近代著名报刊之一,是了解晚清社会的重要史料,其所刊发的医学广告数量众多,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大公报》医学广告(19021912年)

狮子牌牙粉

“世界上的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

新器治病

“美医士柏乐文……携有爱克司光电灯一具,凡脏腑内伤、筋骨损折,以此项也灯照之,皆透彻无遗……见者无不诧为神奇云。

戒烟医院

“设戒烟医院总理医务事宜,并遵照政务处章程官制方药……自示之后,无论绅商士庶,均须立志戒烟,到院报名医治,并照章发给丸。”

牛痘疫苗

“批发零卖,格外克己。天津河北大胡同东亚公司大药房。”

西医招徒

“电学医生李察博士近欲招清中国医士一位……如有上等精通西医、善操英语之华人……愿就斯席,即请移玉至李察博士处,面订一切,幸勿迟延。”

华医学堂

“西医诋笑华医也……有鉴于此,特于津门寓第创立华医学堂一区,一以为造就专门之医学,二为扶植华医之道统……”

——摘编自翟凌枫《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视野下的西医东渐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
(2)围绕“中国医疗卫生近代化”这一主题,任选两则广告,分别指出其反映的晚清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外国金融势力也迅速侵入我国。外国银行很快成为旧中国金融事业和金融市场的垄断力量。在帝国主义金融势力侵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人民自己办的新式银行也出现了。在清政府铁路总办盛宣怀奏准清廷之后,1897527日于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之后,各地也随之设立一些银行。一时出现中国银行兴旺发达的局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的兴起,对以银行业为主体的新式金融市场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于是我国的新式金融市场就以上海为中心,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由浙江一带到沿海其他城市,又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了起来。金融市场本应该为工商业服务,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产业联系甚少,主要从事黄金、外汇的交易。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多是国家债券,成为各路军阀维持统治,互相混战筹集资金的场所。东南沿海城市的金融市场产生早,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内地金融市场产生较晚,发育程度也很低。抗战期间金融市场曾一度转移到重庆和西南、西北一些城市。抗战后,金融中心很快回到上海等沿海城市。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在这样一个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17世纪之后,英国的货币制度渐趋稳定,票据结算等信贷工具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是金融体系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切不仅为金融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而且对金融体系的形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英国农业、工业、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信贷工具和货币制度的发展,为英国金融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到18世纪50年代,以国债制度的建立为轴心,以银行网络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以伦敦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共同组成的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是英国得以率先迈入工业化大门的至关重要因素。作为直接资本市场的交易所和作为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为英国近代早期积累的大量财富与工业投资构筑了一座坚固的顺畅的大桥。

——摘编自罗秋《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英两国金融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金融体系形成的背景及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

——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2022-01-23更新 | 26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

——摘编自程语《从近现代史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德铁路的合并拉开了德国铁路改革和发展的序幕。改革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政府专门成立了联邦铁路资产管理局,负责接管和偿还670亿马克的债务问题并补贴铁路网建设资金。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联邦政府贴息贷款及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自筹资金。另外,德国各州政府以购买运输服务的方式补偿短途旅客运输开支。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铁路技术标准,打破国界,形成欧洲统一市场。德国政府加强了对铁路的监管,由交通部铁道司、联邦铁道署专门负责,后者监管落实欧盟的法律法规。德国铁路致力于为乘客提供长短途无缝衔接、门到门的一体化运输,铁路货运公司设计了300多种不同类型的货车以满足货主的个性化需求,并参与制定对特殊货物的装载方案。联邦德国于2013年首次颁布《交通和燃料战略》,以减少因交通产生的环境危害,尤其要减少CO的排放量并实现交通转型。

——摘编自柳进《德国铁路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促进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中国相比德国铁路改革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并说明其改革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024-04-03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始建于明代,曾享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清末时,张家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除天津之外的第二大商埠。

——摘编自李如意等《走进张家口堡,感受600年的城市年轮》

材料二   张家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期时间说明
张家口堡时期从明宣德年间至清康熙中期张家口堡建堡,因其“为敌(元政权)要冲”,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及其城市职能的多样化
张家口上下堡时期康熙中期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平定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得到强化,为互市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汉蒙、中俄贸易上,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张家口”地名的扩大
张家口域市时期成丰到宣统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北洋三口开埠,使中国北方被迫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德、英、法、日等国加入张家口的经济贸易中,使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市场呈现外向化和开放化特征。张家口城市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实体地城进一步扩张,并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地名一张家口

——摘编自陈新海《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职能的演变情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不断扩张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