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19世纪80年代之前,鸦片在印度出口中一直占第一位。19世纪80年代后,粮食在印度出口中上升到首位,1913年占总出口的20%。旁遮普成为生产小麦的专业化地区;马哈拉斯图拉成为生产棉花的专业化地区。这一变化(     
A.受中国禁烟运动影响至深
B.加快了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
C.适应了宗主国发展的需要
D.延缓了印度经济殖民化进程
2 . 15世纪后,地球的海洋和沙漠不再能够把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隔离开来。世界失去了生物边界,植物、动物和疾病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这表明当时(     
A.人们日常饮食结构渐趋合理
B.物种的交流破坏了生态环境
C.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得以发展
D.殖民扩张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59年,新加坡规定: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还可享受进口设备免税等优待。20世纪60年代,韩国规定:投资金额在百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可在10日内自动核定。据此可知,二国都(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重视改善投资环境
C.注重技术的更新换代D.大力吸收外国资本
4 . 公元前430年,雅典与斯巴达酣战不休,一种未知的疾病传到雅典。病魔短时间杀死了大约1/4的雅典陆军,至少有1/3的雅典人口死亡,更可怕的是,灾难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雅典最终败给了斯巴达,不复强盛,这一切成为了西方文明史的“转折点”。以上表明(     
A.文明存续取决于医疗水平B.疫病影响文明发展进程
C.疫病有利于世界秩序重建D.古代文明无法应对疫病
5 . 魏晋时期的医政制度沿袭两汉,医政事务由太医令、太医博士、尚药监等机构主持。南朝刘宋时,太医署所辖的医学教育机构开始教授生徒。隋唐时期,《甲乙经》《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等是重要的医学教材。这些做法(     
A.利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传承B.加速了传统医药学的体系化建设
C.深受主流思想文化的熏陶D.促使士人开始关注医学理论构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英国没有可供借鉴的城市治理经验,“城市病”问题频发,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对民众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1849年,一封写给《泰晤士报》的信件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卫生恶劣现实:“我们生活在肮脏的地方。我们没有私人厕所,没有垃圾箱,没有排水沟,沟渠孔洞中也没有排水沟,沟壑洞里的恶臭令人厌恶。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苦,很多人都在生病,如果霍乱来了,只能祈求上帝保佑。”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有识之士的相关调查促使英国政府最终颁布法律,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正式全面介入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此后,又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革,分别创建枢密院医务部、地方政府事务部,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为巩固“日不落帝国”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其后续建设福利国家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城市贵族和富裕的商业资产阶级乐于将自己的子女送至大学和各类专门的学校。16世纪末,威尼斯成年男性的识字率提升到33%,成年女性的识字率约为13%。印刷书籍不仅成功颠覆了中世纪手抄书制作烦琐、流通缓慢、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印象,更以其多样的装帧设计、丰富的内容题材、低廉的价格和快速的流通渠道,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对书籍消费的需求。除了针对专业人士,如教士、律师、人文主义学者等出版的大开本、装饰华丽的职业用书之外,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开始流行小开本、对页、便携的通倍读物和方言书籍。购买和收藏书籍成为意大利人民文化消费活动的一大亮点。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消费》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报纸行业发生巨变,非官方的报纸《邮政男孩》和《邮政人》出版,占据了英国社会市场。到18世纪时,报纸行业已经颇具规模。1702年,英国第一份国家性质的报纸《每日新闻》诞生,随后各种全国性报纸纷纷出现。18世纪中期,伦敦许多报纸发行量已超万份,比如服务于工人阶级的《手工艺人报》。这些报纸除了向特殊人群提供专门信息外,还大量刊登政治新闻,是民众了解国内外政情的重要媒介。报纸也成为当时阐释社会活动之思想的重要平台。

——摘编自贺添奕《试论17〜18世纪英国民众阅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16世纪意大利盛行购买和收藏书籍之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末以来英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266年英格兰在《面包和麦酒法令》中规定:政府根据小麦和其他谷物价格来指定每便士必须购得的面包大小和售卖价格,而面包行会为保证利润,争取到将灯油、火蜡等开销列入成本来计算。上述行为的出现(       
A.极大破坏了英格兰的市场秩序B.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表明手工工场的发展受到遏制D.说明手工业行会主导立法
9 .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至5世纪,由于奴隶制的危机和蛮族的征服,罗马帝国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所以,中古早期,西欧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当时专门的手工业者为数不多,商品交换相当有限。但作为商品交换中心的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存在的必要的。在蛮族破坏较少的南欧,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各城市,如巴塞罗那、马赛、纳尔波以及意大利各港口都保持着相当广泛的国际贸易。意大利、叙利亚和埃及的商人云集于这些沿海城市,他们的贸易范围甚至远达高卢北部(今法国北部)。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尽管罗马时代商业和城市衰退得非常严重,但其实并非荡然无存。欧洲大陆的巴黎、里昂、第戎、科伦以及不列颠岛的伦敦和约克等城市,也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本地区与外地区的商业联系。

材料二13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货币流通遍及西欧,引起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许多农民也逐渐转化为小商品生产者。然而,封建割据仍阻碍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城市要求贸易自由,就必须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由于商业的扩大和交通的进一步发达,加强了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从各个城市的许多地方性的居民团体中,逐渐地、非常缓慢地产生出市民阶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城市发展的特征,并指出其发展的不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A.快递传播信息B.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巩固帝国统治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